“大考”三年看变化

□徐大勇 滕嘉娣 邢丹

“13个市(地)政治生态建设成效全面提升,平均得分为85.82分,比上年提高3.82分;44个省直部门平均得分为93.27分,比上年提高2.15分。”日前,全省2019年度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成绩“放榜”,接受考核的地区和部门全部进入“较好”等次以上。

自2018年我省启动首次政治生态“年考”开始,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竞相发力,把考核视为年度“政治体检”,聚焦影响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抓紧抓实促教促改,为进一步巩固拓展龙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写下生动注脚。

“大考”三年,既雷霆万钧,又润物无声,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歪风被刹住,一些久治不愈的顽疾得到解决,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彰显出全省政治生态明显好转的态势。

科学谋划旨在精准发力

2020年,步入第三个年头的全省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到了初步检验成效的关键期,承上启下的意义更为深远。

受疫情影响,政治生态“年考”在去年6月拉开帷幕。由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带队组成的12个考核组,奔赴13个市(地)和44个省直部门,对政治生态建设情况进行集中“体检”。受省委委托,省直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省国资委对54家其他省直单位、省属本科高校、省属企业同步开展考核。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委的政治嘱托。

2017年,立足省情实际、聚焦突出问题,新一届省委把政治生态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出台了《关于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的意见》及考核办法,从树立“四个意识”、领导班子凝聚力、选人用人、正风反腐四方面发力,为衡量各地政治生态建设设立了一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尺”。省委明确提出,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本届省委要连续开展5年,力促全省政治生态根本好转。

2018年3月,全省首次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启动,通过述职述责、谈话了解、查阅资料、延伸考核、问卷调查等对政治生态建设进行全方位摸底。同时,把干部满意度和群众获得感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按照年度考核与平时掌握情况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形成考核评价结果,并探索建立了考核先行、巡视跟进、查办案件、追究问责的工作机制。

在去年开展的第三轮考核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开通线上“通道”成为一大亮点。线上,由电信部门向全省城乡居民开展“网络测评”;线下,继续由第三方机构开展问卷调查。线上线下一体“倾听”干部群众评价,共向机关干部和社会公众发放3.6万余份问卷,覆盖全省13个市(地)125个县(市、区)。

在考核结果运用方面,也有很大变化。往年由省委书记、省纪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对考核评价为“较差”“一般”的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此轮考核中,被考核地区和部门均进入“较好”等次。为进一步压实责任,由省委书记对排名靠后的2个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省纪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对6个市(地)党委书记进行集体谈话,分管省领导对18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谈话,履行“一岗双责”,推动照单认领问题,落实好政治生态建设各项工作。

“通过连续三年的成效考核,考核‘指挥棒’作用得到充分彰显,无论是各级党委(党组)的重视程度,党员干部的认知程度,还是广大群众的认可程度,都有显著提升,政治生态持续向好。”省监委委员丁国怀表示。

(上接第一版)

动真碰硬力促风清气正

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张世辉、省森工总局牡丹江林管局原局长邓恩元、呼玛县委原书记吴福林,2021年元旦节后上班第一周,3名领导干部接受审查调查。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变,去年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严”的主基调,正风反腐成效显著,包括省水利厅原副厅长王乃巨、省人防办原副主任高峰、省国资委原主任赵杰等在内的腐败官员相继“落马”。

2020年,全省共立案2.8万件,处分2.7万人,留置376人,其中省本级立案省管干部60件。在高压震慑和政策感召下,大兴安岭地委政法委原书记杨刚、牡丹江市政协原副主席姜英波等217人主动投案。

问卷调查显示,有99.6%的机关干部认为贪污、贿赂等腐败问题得到遏制,有90%的群众对本地区整治漠视群众利益问题表示认可。

高压反腐的同时,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三不”一体推进,做实做细“后半篇文章”。

去年4月,省委以哈尔滨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姜国文案为反面教材,以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警示教育。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在此基础上,以姜国文及哈尔滨市纪委原常委刘杰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典型,同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警示教育。警示教育期间,省纪委监委组成11个由省纪委常委、省监委委员带队的督查组,先后深入各地各部门和国有企业进行督导检查。针对少数干部存在观望思想、整体工作进展不够均衡、个别部门检查剖析不够深刻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建议,督促及时整改落实。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举一反三。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等地对关键岗位的“关键少数”开展集体谈心谈话;省交通运输厅、省航运集团等单位同步开展专项治理,全面排查廉政风险。

由于长期形成的“人情社会”影响,从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的案件看,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大多存在违规收受礼金问题。近年来,我省坚持小切口解决大顽疾,从年节礼金抓起,开展持续整治,收受礼金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从哈尔滨一家大型商场办理购物卡情况可以管中窥豹:该商场年办卡金额从2012年的23.8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2.8亿元。

去年“十一”当天,哈尔滨一家大型商场超市里人头攒动。收银员告诉记者,以前逢年过节,不少人都拿着各类“购物卡”和代金券结账。现在,手持“购物卡”付款的顾客基本看不到了。

问卷调查显示,98%的机关干部对本地区政治生态总体评价在“较好”以上,近90%的群众认为当前本地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对整治公款吃喝、买官卖官、收送礼品礼金等问题满意度较高。

三年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抓早抓小,串点成线,狠抓群众反映强烈的收受礼金、公款吃喝、违规选人用人等突出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公职人员勾结“黑中介”、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殡葬领域腐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低保金违规发放问题等专项整治。

“通过驰而不息的正风反腐肃纪,一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违纪违法发生率明显下降。”据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张云鹏介绍,2020年,全省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694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44人,当年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率由2018年度的19.2%下降到16.6%,腐败问题占比由2018年度的39.7%下降到13.9%,贪占挪用、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感受之变量出幸福底色

隆冬时节,素有“中国最冷小镇”的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天寒地冻。居民张林到家一推开门,室内融融的暖意便将风雪裹挟的严寒挡在了门外。

由于居住的是老小区,往年大冷的时候常会遇到管线破裂等问题,气温一骤降就担心供暖问题。2020年,呼中区把解决民生难题作为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标准,针对各小区供暖不均的情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供暖管网进行维修改造。张林高兴地说:“这个冬天虽然降雪早,但管线早就维修好了,小区提前开栓供暖,让人心里踏实多了!”

干部满意度和群众获得感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晴雨表”,折射出三年来黑龙江政治生态建设的大潮奔涌。

黑恶势力横行的地方,就是群众安全感薄弱的地方。揭开盖子、撕开口子、挖出根子,省纪委监委把扫黑除恶“打伞破网”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探索建立了“提级、异地、联合”的办案模式,取得显著战果。

因《呼兰河传》而闻名的呼兰城,位于哈尔滨市主城区正北偏西30多公里处。一段时期以来,当地黑恶势力把持供热、住建、环保、房地产等领域,百姓敢怒不敢言。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打响,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被深挖彻查。如今,静静的呼兰河见证着扫黑除恶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深刻变化。

“市场欺行霸市的没有了,电费从每度1.1元降到了0.71元,水费每吨便宜了1元,大家都能安心做生意。”市场安宁了、人气上来了,生意自然就红火了,呼兰区中心市场的个体商户老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省各级纪检机关严肃查处了省公安厅原巡视员闫子忠,省网信办原副主任孙跃武,哈尔滨市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任锐忱等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选人用人对一地政治生态有很大影响,导向风气如何都会投射到政治生态上来。考核中,机关干部普遍对选人用人工作给予较高评价。

去年的一次人事调整在齐齐哈尔引发“震动”。该市一次性对工作推进滞后、干部群众评价较差的7名县区副职予以免职。而在省级层面,三年来,省委对抓政治生态建设不力、干部群众评价较差的省管干部进行了组织调整。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素质关、廉洁关,任人唯亲、任人唯利、任人唯圈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百大项目建设等重大任务中涌现出的一批政治过硬、担当尽责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重实干重实绩成为各地各部门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原来提拔干部还未上会就已经人尽皆知,现在本人提拔事先根本没有料到,领导不藏私心、干部不抄近道、组织不选黑马。”大庆市一名机关干部感慨道。

凝心聚力激发振兴动能

龙江大地产业项目建设正酣。2020年9月,又一个重量级项目——正威哈尔滨新一代材料技术产业园项目落户哈尔滨新区。这是哈尔滨新区引进的第一家世界500强制造类产业项目。省委书记张庆伟在启动仪式上特别强调,要把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作为检验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的标尺。

去年以来,哈尔滨新区发展突飞猛进,正威国际集团、中国保利集团、中国平安集团和华夏幸福,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相继掷下超百亿项目,跑步进驻新区。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7年度全省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中,考核组点名指出“哈尔滨新区于2015年国家批复后,统筹推进比较迟缓”。

问题一针见血,整改紧锣密鼓。哈尔滨新区针对发展中的梗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精简优化审批环节,订制利企惠民服务套餐,市场主体和群众获得感与日俱增。

“在一个地方投资,首先选择的是营商环境。这几年,我感受到了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营商环境改善的巨大变化。”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深有感触地说。

三年来,各地各部门以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开展“放管服”改革、打造“办事不求人”品牌,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企业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

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是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之举。三年来,各市(地)党委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市级四个班子相互支持配合,主动谋事干事。省直部门领导班子积极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班子成员履职尽责、合力攻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结果显示,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好评率均达到98%以上。

“从考核情况看,通过抓政治生态建设,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断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发挥,以实际行动把‘两个维护’体现到了谋划发展、部署任务和推进落实上,凝心聚力抓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日前,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政治生态根本好转的意见》及考核办法,其与2017年出台的意见和考核办法一脉相承,在保持根本目标不变、基本框架不变、工作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对具体内容、考核方式、结果运用进行优化:坚持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考核评价权重;将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省级领导的单位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实现考核全覆盖……

“政治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进一步增强考核的科学性、精准性、导向性,不断完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流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江提供坚强保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代主任张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