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淑繁 成立孵化合作社 给全镇居民分红

史淑繁(右)手中的活儿从来就没停下过。 谷淑敏摄

□谷淑敏 本报记者 刘楠

1月15日清早,天还没全亮,64岁的史淑繁悄悄地起床了。作为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史淑繁大鹅孵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前一天她一直忙着挑选大鹅屠宰,虽然此刻浑身酸疼,但还是随时留意着鸭鹅市场价格动态,盯着孵化场里的琐事。“从26岁到64岁,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已经习惯了睁开眼睛就听到鸭鹅的叫声了。”史淑繁说。

孵化之路始于20枚鸡蛋

38年前,一枚鸡蛋不到1角钱,一只鸡雏能卖到两三角钱,但面对孵化过程中的风险,更多的村民还是愿意拿一枚鸡蛋去换一斤大葱。但史淑繁跟别人不一样,从最初的贴补家用,在炕头上孵化二十几只小鸡开始,就选择了这条孵化之路。一条褥子铺在炕头上,上面再盖上一条被子,20枚鸡蛋就是她第一次孵化小鸡的试验品。在孵化期的21天里,她连个囫囵觉都睡不上。

纯手工孵化,每隔两三个小时查看一次。测试温度便将鸡蛋贴到自己眼皮上,感觉热了,就赶紧将鸡蛋挪到炕尾去,感觉凉了,马上就烧炕。第一次孵化失败,能变成钱的鸡蛋就这么糟蹋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史淑繁继续尝试。她又接着开始第二次、第三次……终于,在改用温度计测温后,她终于成功了。

有了成功孵化小鸡的经验,史淑繁又决定孵化小鹅。一枚鹅蛋的价格是鸡蛋的3倍,对于一年到头也舍不得吃一个鹅蛋的村民来说,这可是更大的冒险。

第一次,史淑繁孵化了100多枚鹅蛋,看着一只只湿漉漉的小脑袋破壳钻出来的那一刻,史淑繁激动地捧着它们,双手都轻颤着,她这个被村民背后议论不会过日子的媳妇,总算能听到一些好听的话了。

凭干劲挺过一道道难关

小鹅孵化出来了,史淑繁却不急着卖,她要将小鹅养成大鹅,等个头够大了直接送到屠宰场去,这一次,史淑繁一共卖了7000多元钱。有了这第一桶金,史淑繁有了孵化鹅蛋的本钱,她开始不断地增加每次孵化的数量,一边养殖一边孵化。在1986年前后,当时的大队给了她一块空地,让她建厂房,大规模孵化鹅雏。

2002年,原本事业顺风顺水,史淑繁手里也攒了些钱。然而,一场毫无预兆的大水却一下冲跑了她所有的家当,除了她和爱人及时脱离了险境,连行李都没拿出来。

“别说借钱了,就是抬,都没人抬给我。”史淑繁回忆说。就算日子再难,总要过下去。史淑繁再次拿出创业时的干劲儿,一切都从头开始。

然而,2007年,一直陪着史淑繁迈过一次次难关的爱人因病去世,这对于史淑繁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但她咬牙挺过来了。孵化场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她不能就这么放弃。

帮扶残疾人家庭

2009年,史淑繁成立了孵化场。2014年,史淑繁的孵化场成立了合作社。2016年,在村、镇等多级领导的关心下,史淑繁第一次走出去。通过学习交流,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信息,不但销售了上万只鹅雏,还将自己的鹅雏送给一些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并招聘了一批身体有残疾的人来孵化合作社工作。

从2016年开始,史淑繁每年都给村民分红;2020年,她给全镇居民分了红。目前,史淑繁大鹅孵化专业合作社有33名工人、场房1700平方米、孵化机29台。年孵化上百万鹅雏,年养商品鹅7万多只,种鹅2500只。鹅雏和商品鹅除了卖给省内,还销到了吉林和内蒙古,去年的销售额达到450余万元。

史淑繁说,虽然年纪大了,但她还能干得动,就要带领年轻人继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