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全景。
□文/摄 本报记者 杜怀宇
绥芬河市梨树街2号,是一座通体雪白的大楼,这座建筑在当地有个质朴的名字——“大白楼”。如今这座楼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大白楼”历经100多年的风霜,见证着绥芬河成为国际红色通道的历史纪事。
拜访“大白楼”,隆冬时节正当时,它独特的肃穆、深沉的气质,与凛冽的天气很是相配。站在楼前,白色的墙,乌青色的顶,从窗子、回廊上的雕饰和整栋楼的设计风格,透露出中东铁路时期对这座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
推开门,走进去,随着讲解员的指引,透过黑白色调的老照片“穿越”回共产党人风雨兼程的历史画卷。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蜿蜒的中东铁路从绥芬河向西延伸,在上世纪中国共产党初创的岁月里,绥芬河成为国际红色秘密交通线的重要节点,成了一条连接中国和共产国际的红色秘密交通线。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这条红色秘密交通线,成为无数革命志士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必经之路,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919年,共产国际就在中国设立了秘密交通站,中共二大后,为加强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在绥芬河等地设立地下交通站,在这条秘密交通线上,留下了早期革命活动家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武装斗争、往返共产国际、参加中国共产党六大的光辉足迹;留下了党的地下交通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为实现共产主义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生命赞歌。
“大白楼”作为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段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推开楼门,便打开了一个红色历史书。从这里,可以走进李大钊、周恩来曾经住过的房间,与历史超越时空对话。馆内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示了这条红色秘密通道的光辉历史。走廊右侧,一幅巨型半景画,生动再现了当年周恩来从绥芬河入境的情景;半景画旁的展柜里,摆放着邓颖超办公室回复给纪念馆的信。
“大白楼”作为绥芬河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的重要环节,成为保护中共领导人的坚固堡垒,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六大召开前后代表们为了革命事业,在白色恐怖中往返国境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也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追寻革命真理、拯救民族危亡的光辉历程。这条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开放兼容、严明纪律的精神,在当地被称为“红路精神”。
伴随着绥芬河市委史志研究室主任、市档案馆馆长王玉富的详细介绍,这里的珍贵资料和历史文物穿越时间而来,讲述着那段红色历史。
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建于2009年,2015年改造后正式对公众开放。展馆分8个展厅,现有馆藏资料1000多万字,图片20000多张,文物500余件,一级文物188件,三级文物18件,以翔实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示着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的作用,生动再现了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截至目前,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已接待60万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