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困扰 心理专家来支招

□本报记者 李天池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应对不良心理反应?日前,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新冠肺炎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顾问张聪沛,请他开出一张“解惑”药方。

张聪沛表示,面对疫情,有些人比较焦虑,主要表现为对疫情会持续多久,何时能结束,如此下去会对生活产生何种影响等预期问题产生焦虑。由于不确定性,有的人看到病例数字、小区封闭,反而加重了焦虑程度。

他说,伴随近期疫情防控形势,有些人又出现了失眠等症状。而对于青少年学生,之前经历了线上上课、线下上课,在刚要适应时又提前放假并再次线上上课,使得有的学生非常不适应。由于焦虑意识较高,转变为拒绝、冲动、违拗、对抗等,出现了和家长的冲突。

应该如何调解,张聪沛建议,要用平常心和常态心来对待常态疫情。同时应调整认知,正面积极想问题,“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自我防护,减少外出,病毒一定会远离。”

“一定要避免走进认知误区,如果只想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做,该怎么办?这样会越想越焦虑。”他特别强调:“可以换方式思考,借这个机会好好休息,去追剧、去读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家还可以制订符合自身需求的行动计划,并落实行动。”

张聪沛建议:“要学会把不安、焦虑‘分摊’给大家,通过网络和家人朋友多沟通,在增加室内运动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分享给更多的网友。”

对于青少年学生,他则建议,可以通过加强仪式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等方式来提升学习效率。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人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指数变化,整日都不停地刷手机、刷新闻、看各种各样关于疫情的信息。本想通过了解疾病知识来让自己有安全感,反而让自己每天都活在疫情之中。张聪沛说:“不要让自己每天都泡在疫情的信息里,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多看看快乐的电影或电视剧,让快乐重新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