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聚集年味不减

线上传祝福 在家充电忙

孙超准备利用假期充电学习。

假期依然要奔波在投递的路上。

□文/摄 本报记者 杨志英 张翎

春节,是通往家乡的一张张车票,是窗前一对通红的灯笼,是满桌香味扑鼻的饭菜,是父母满怀期待充满慈爱的双眸。

而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多地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倡导大家留在工作地过节,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记者采访发现,在此倡导下,很多在哈尔滨的外地务工者已决定不回家,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就地”在哈尔滨过一个别样的春节。

花样打开方式 开启年的味道

家在伊春的孙超入职银行工作时间不长,还是个新人,他打算利用春节假期给自己充充电。他说:“我已经提前网购二十多部书籍,有金融专业方面的,也有科技方面的,希望自己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过一个书香假期。”

相比之下,在哈尔滨工作30多年的中医大夫陈先生的过年方式更新潮,“我要学一样技能,那就是网络直播。”他告诉记者,要把自己想了一整年还没有付诸行动的网络直播开起来。“现代人越来越关注中医养生,我不求自己成为网红,只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给别人传递有价值的健康信息,同时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丰富。”

过年7天,亲子时光少不了。老家在河南驻马店的陈叶旭在哈尔滨经商多年,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能抽出时间陪孩子。这个春节不回家,他已经做好了各种亲子计划,陪孩子在家看几部一直想看的动画电影,录一个亲子朗诵视频,教儿子下象棋……

同样想让这个春节更有意义的还有家在塔河的齐欣。这几天她所在小区刚做完核酸检测,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忙碌而疲惫的身影,她很受感动,“我已经在社区报名当抗疫志愿者了,只要社区有需要,随时可以到岗,三十儿还是初一都无所谓。”

就地过年,对另一些人来说,则代表着要坚守工作岗位。1月25日下午,顺丰快递小哥侯耀峰告诉记者,自己老家是河北唐山的,来哈尔滨10年了,这是头一次春节没回家。今年春节期间公司服务不打烊,为让客户尽快拿到所需的物品,他依旧要奔波在投递的路上。

N种鼓励措施 送来家的温暖

“对就地过年的员工,公司准备了过年大礼包,我都已经寄回老家了。人回不去,就给家里人多买点东西。”1月22日下午,河北籍来哈务工人员吴峰开心地告诉记者,公司已经把春节期间吃穿住各方面安排得妥妥的,让他们倍感温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像吴峰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我省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硬核政策,各企业也都拿出具体措施,鼓励大家留在当地过年,减少感染和传播风险。

春节期间,哈尔滨市道里区给留哈过年的务工人员赠送新春福袋1份,电影兑换券3张、邀请员工领略中央大街百年风采和斯大林公园艺术光影秀,给予500元/人消费券补贴,目的就是让大家开心购物过春节。

“大部分一线员工已提前放假回家,目前剩余的20名员工都是管理人员。”黑龙江威正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给予留哈过年的员工每人每天120元生活补助,还将在节日期间发红包奖励等。希望这些福利能让他们体会到就地过年的温暖。

新型交流互动 找到年的意义

“不辗转乘车回家,可以减少疫情传播风险,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所有受访者都赞成“就地过年”。大家都认为只要家人健康平安,阖家团圆的日子推迟一点也无所谓。而且,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家人通过视频传递祝福,这种线上团圆同样能感受到温情。

“我认可和支持政府的倡议。”孙超告诉记者,妈妈支持并能理解不回伊春老家过年的做法,这还让他挺意外的。“每年老早老妈就会开始追问车票买没买,啥时候到家。今年我还犯愁咋跟她解释,没想到她电话里主动说就地过年对大家都好,而且还说了好几遍。”孙超说。

“春运期间集中返乡,每次回家都很费劲,等天气暖和,疫情好转时错峰回家看望家人也不错。”侯耀峰如是说。

哈医大一院心理科主任安钢辉认为,特殊时期就地过年,一样能找到过年的感觉和意义。他建议大家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唱歌、聊天、分享美食或是表达祝福,“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的、新型的方式,来维系和表达亲人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