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站的遗迹。
展馆中驿道上的狗爬犁。
摄影/张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片。
□冯前明
当我们走进黑龙江邮政博物馆,观赏到的第一件镇馆之宝就是金代圣旨金牌“敕宜速”。据《辽史·仪卫志》记载,“国有重事,皇帝以牌亲授使者……所至如天子亲临,无敢违者。”而金代“收国二年九月始制金牌”。金朝于1115年建国,有专家推断,金牌制发约是1117年。这块金代圣旨金牌,经检测为铜与黄金的合金材质。金牌上面“敕宜速”三个字,是契丹文,“敕”是皇帝的诏令,“宜速”即是特快送达之意。“敕宜速”类似今天的特快专递。
金朝是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建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郊外白城村)。新兴的金王朝积极吸收辽宋先进文明,努力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加之这个民族勇于进取,能征善战,驰骋于中原大地、白山黑水之间,于是,交通驿站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哈尔滨地区交通驿站即开始于此。
金朝建立初年,“始自京师(会宁)至南京(今河北卢龙)每五十里置驿。”其后建立了水陆交通的主要干线。依据《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载:上京会宁府——雄州驿站,这条驿道从上京到达济州(今吉林省依安县)后,经信州(今吉林省怀德县秦家屯古城)、安州南铺(今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宿州北铺(今辽宁省昌图县南10公里马仲河古城)、咸州南铺(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镇)、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沈州(今辽宁省沈阳市)、迁州(今河北省山海关)等站,经燕京到达雄州(原河北省雄县,今雄安新区),全程约2750里。
上京会宁府至雄州之间的驿道,自金初开辟以来,为以后历代所沿用,成为黑龙江地区通往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干线。近代修筑的铁路,有部分路段也沿循了古驿道的走向。还有的驿站成了铁路的起点,周围发展成繁华的城镇,多数驿站虽然相距铁路较远,但仍是公路交通的重要枢纽。
上京会宁府——雄州驿站,犹如大地血脉,纪念着北方游牧民族顽强地参与推进中国历史的奋斗历程。上京会宁府——泰州驿站,从上京会宁府始,过拉林河——长春州——泰州,全程约1070里。上京会宁府——胡里改、五国城及混同江下游的驿站。公元1172年,金军进攻包围攻打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和皇室、宗室男女及技艺工匠等三千余人,并将北宋王朝所用礼器、法物、教坊乐器和八宝、九鼎、浑天仪、铜人、天下府州县图全部携载而去。“二帝北狩”,即从北宋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雄州——燕京(今北京市);再出古北口,经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济州——上京会宁府。漫漫驿道,地远天遥,千山万水,最后沿松花江向东北方向迁徙,于公元1130年9月到达金国的五国头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交通驿站不仅确保金朝政令军情的传递、军政人员的调遣及物资安全运转,而且密切了金国内地与中原地区的联系。1988年,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巨源乡城子村发现金朝忠臣完颜晏墓。棺内合葬一男一女,男性服饰8层17件,女性9层16件,衣裳、冠履、腰带的材质皆为丝绸。丝绸的种类有:金锦、绢、暗花罗、绫、纱等。丝绸如酒如梦,女真人在丝绸中变得华美轻柔。当时北地“其土产无蚕桑,惟多织布(麻布),贵贱皆以布之粗细为别”。可见丝绸等物应是缘于内地,沿雄州——上京会宁府驿路运输过来的。女真人的传统服饰文化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据专家考证,自金太宗天会二年至金宣宗元年的90余年间,宋朝共向金交纳丝绢2558万匹。如果铺展开来,总长度约为33266万米,可以从淮河岸铺到金上京,折叠140余层。
铺驿是金代对急递铺和驿站的统称。急递铺平时传送公文,战时传递军情和命令,而驿站是负责官员往来的交通站。驿站的管理人员都隶属于兵籍,并备有马、牛、车、船及狗爬犁等运输工具以供使用,大体是25公里左右设置一个驿站。金世宗时的急递铺,规定每10里一铺,每铺设铺头1人、铺兵3人。铺兵一般都骑快马传送文书,腰间携带令牌,日行300里。急递铺所养马匹费用,一律向民间征收,这个费用叫“铺马钱”。另外还有“物力钱”“免役钱”以及兵役、夫役等,导致“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
南宋洪皓的《松漠记闻》记载了当时金国境内的驿站情况,金的驿站称为“寨”“铺”“馆”,如“银州南铺”“宿州北铺”“安州南铺”等,驿站大多道路荒芜。金朝实行驿牌制度,主要分为金牌、银牌、木牌三种,以及鹿符、鱼符等,用以表示不同的身份。每逢出使,使者皆佩带这些驿牌,俗称金牌郎君、银牌郎君。金字牌递送皇命敕书,这就是“敕宜速”。金字牌在宋朝也是一种通信凭证。据说宋代金牌“光明炫目”,“属军前机速处分”。金牌传送时“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公元1141年,宋高宗曾在一天内连发12道金字牌,强令志在“直捣黄龙府”的岳飞从前线退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
据南宋《朝野杂记》记载,邮递中最快的,非金字招牌莫属,凡敕书及军机要务均用这种方式传递信息,一般快马日行三百里,特别紧急的可以达到日行六百里,有一种“红旗大捷之报”可以达到日行八百里。只是,红旗报捷的金字招牌,对于文武失调的宋代,又能用上多少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