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市 ●人才强市 ●工业立市 ●开放活市 ●文旅富市

牡丹江 应变局 育先机 开新局

牡丹江大桥。

丰收。

牡丹江北山体育场。

牡丹江卷烟厂新车间。

土豆丰收。

□张树永 德健宇 本报记者 刘晓云

近日,牡丹江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相继召开,站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重要节点上,规划牡丹江未来5年至2035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2020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台风和洪水严重冲击,牡丹江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经受住了历史大考的实战检验,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牡丹江答卷”。

“十四五”宏图画卷已展开,在新征程上,牡丹江把握大局大势,回应时代命题,释放比较优势,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牡丹江定位、作出牡丹江贡献,以非凡之举、以改革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回溯2020步伐铿锵

战“疫”发展两手抓

“拼”出优质“成绩单”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牡丹江重点抓了五件大事: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疫情冲击,作为我省重要的口岸城市,海关检验检疫消杀货物近千万吨,全市接收隔离管控口岸归国人员6324名。作为我省东南部医疗中心城市,牡丹江承担着牡丹江、鸡西、七台河三市危重症病例救治任务,安全转移1307名患者,紧急改造康安医院、红旗医院等9所定点医院和绥芬河方舱医院提升救治能力,506名病例全部康复;106名优秀医护人员逆行出征、驰援湖北,救治当地病例1455例。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优先保障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协调解决重点企业用工、资金、物流、原材料等难题。打响“规上企业保卫战”,强化“驻企代表”服务,持续开展“千人进万企”送政策活动,为企业落实“免减缓返补”政策资金39.4亿元、争取“稳企稳岗”贷款51.8亿元,组织银企对接发放贷款145亿元,规上工业两个月内产能恢复到同期水平。发放3000万元政府消费券,拉动社会消费6.5亿元。通过“点对点”输送等措施,12.1万农民工顺利返岗;全省首家智慧人力资源市场投入使用,全年稳定就业岗位9.7万个、新增就业岗位2.97万个。克服疫情影响,如期完成市人大“一号议案”18个老旧小区年度改造计划、惠及居民1.3万户。

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在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097户650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达到脱贫标准基础上,所有脱贫户实现多产业覆盖。使用18年的郭家沟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封场复绿、日处理能力1200吨的市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县级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雪乡景区及周边区域散煤用量下降90%以上,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7天,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5%。

强化投资拉动和改革开放创新。持续开展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冬季会战”,落靠“六包”责任和“五保”措施,146个省市百大项目超额完成“四率”目标,恒丰2万吨食品包装纸等50个项目竣工,牡丹江烟厂提前投产;疫情防控期间创新开展“不见面招商”、稳控疫情后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6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8.5%。全力提升深化改革开放这个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差评”制度,建成民生大厦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1754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

围绕办会兴城推动产业提升。紧扣“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目标,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员参与、全民参与和全域谋划、全域提升,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完善推进机制、强化共建共享,明确“一区三线”重点观摩线路,建立市级领导分片分线包保、互换督导巡查机制,部门县区协同、专班专题推进机制,哈亚雪冬季旅游会商联动机制,在项目审批、用地环评、建设资金等方面得到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叫响“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旅游品牌。突出项目牵动、打造亮点精品,深入挖掘“湖林雪边俗特红”特色旅游资源,精心培育自驾游、体验游等新业态、新产品,深化与汉雅星空、华侨城等企业合作,谋划推进重点观摩项目42个、总投资104.2亿元,爱熊猫小镇一期“中华大熊猫苑”主体封闭,玄武湖景区等8个项目投入运营,深耕20年的“雪堡”成为城市新名片,海林七里地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十三五”胜利收官

回首过去的五年,牡丹江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坚持创新发展,内生动力逐步释放。聚焦“两头两尾”推进三产融合,菌菜牧林药等产业优势持续巩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12.7个百分点、“牡丹江大米”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达到26个、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工业投资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比重提高5.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70%,“文创牡丹江”品牌叫响全国。

坚持协调发展,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建成牡丹江大桥、虹云桥、太平路贯通等一大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哈牡客专、牡绥高铁通车标志着牡丹江市进入高铁时代,牡丹江机场成为全省首个客运量破百万的支线机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积极融入省会城市建设、与哈尔滨新区开展战略合作,深化对口合作、与东莞市缔结友好城市,区域合作持续深化。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污染企业和小煤矿全部关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河湖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牡丹江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区域内耕地全部还林,全市治理水土流失237.2万亩、造林绿化48.4万亩。

坚持开放发展,区位优势更加巩固。自贸区绥芬河片区等“六大平台”相继获批,政策优势更加彰显。牡丹江机场开通国际航空货运,穆棱内陆港开行内外贸循环班列和中欧俄材班列,“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实现常态化,内贸货物入境港口达到16个,口岸新获批汽车整车进口等资质4个,整体通关时间压缩60%,经贸通道更加顺畅。进口亚麻交易集散中心、木材及木制品进出口集散中心投入运营,超亿元外贸企业发展到41户。

坚持共享发展,群众福祉不断增进。办成利民实事108件,新增城镇就业26.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基本同步。改造棚户区、老旧小区138万平方米,农村危房1.4万户,攻坚克难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阅江城等3万余户逾期未回迁、1639套“一房多售”和14.9万户房产办证难问题。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并制定出台一大批惠民便民措施,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平均提高30%和20%。

“十四五”宏图画卷 着力取得“八个新成效”

“十四五”大幕初启,牡丹江将强力推进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工业立市、开放活市、文旅富市,着力在现代产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明提高、民生福祉改善、治理效能提升八个方面取得新成效,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牡丹江开好局、起好步。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确保到2025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

现代产业建设取得新成效。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0亿斤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

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5%以上;

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龙江向南和对俄开放重要窗口地位更加巩固,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

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牡海宁”城市圈高标准构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现晋位争先,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Ⅲ类水体比例、单位GDP能耗达到省定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66%;

社会文明提高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牡丹江地域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进一步增强,力争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民生福祉改善取得新成效。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以上;

治理效能提升取得新成效。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形成高品质、高绩效的公共治理和政府服务的“牡丹江标准”,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安全发展持续加强。

展望2021实干开局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如何把蓝图变为现实,转化为具体行动?

新的一年,牡丹江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抓实抓细疫情防控措施,突出抓好冬春季疫情和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员防控,全流程、全方位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不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成效。

(二)巩固扩大三大攻坚战决定性成果。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重大风险防控,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取用水管理和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确保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实施田长制,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落实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行林长制,全年造林绿化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万亩,支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市区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

(三)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实施“牡丹江大米”品牌建设计划、着力提升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新认证绿色有机产品10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0%;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立市”。强化市级领导包保和“驻企代表”服务,当好企业“四员”,推动“政银企保”对接,坚决打好规上企业保卫战、全市净增规上企业20户以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30户以上;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恒丰、友搏等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百威啤酒申建省级数字化车间、恒舢工业互联网扩大应用范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户以上,推动牡丹江高新区晋升国家级,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四)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精品增强旅游吸引力。推动镜泊湖景区提档升级,确保爱熊猫小镇、林海雪山等观摩项目竣工运营;建成中兴村汽车营地、开通森林小火车、情景再现《智取威虎山》,丰富“冰雪胜境、避暑天堂”旅游品牌内涵;着力提升旅游城市形象。聚焦“景城一体”落实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颜值”;持续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旅游投诉热线和诚信基金作用,建成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释放旅发大会牵动效应。加快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旅发大会。

(五)增强投资拉动和发展活力。以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坚决打好新一轮“百大项目”建设攻坚战,新谋划亿元以上项目350个,开复工省市“百大项目”200个、当年完成投资200亿元;以招商引资扩大增量。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持续优化环境和深化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数字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

(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平台载体功能。强化自贸区绥芬河片区先行先试作用,再复制推广国家改革试点经验20项、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0项;加快开放通道建设。做好推进东宁界河桥、牡敦客专、牡佳客专、东珲铁路建设和绥阳至东宁铁路改造服务工作,力争牡丹江机场迁建立项获批、绥东机场竣工试飞;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全年新增外贸企业50户以上;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五项保险新增参保1万人以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健康牡丹江”行动,推进医联体建设。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当下,牡丹江正上下同心、乘势而上,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