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平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无心插柳,最初只是单纯的喜欢,却无意间完成了一件很像样的事儿。
我省翻译家闫泰友与他104万字的译作《纳尼亚传奇》,最初就是这样的开端,却书写成了一个“小传奇”。
偶遇·倾心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20世纪著名作家克利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的代表作品,是融神话、童话和传奇为一体的系列奇幻小说,它的故事以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为线索展开,寓意深刻,并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张,曲折动人,想象奇特,引人入胜。
作者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惹人喜爱。作品对童话环境也有清晰勾勒。这部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便引起强烈反响,已被翻译成47种文字,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
闫泰友初见《纳尼亚传奇》,是在1987年。那时正在朗乡林业局工作的他,在工作中接待了加拿大女作家伊莎贝尔。在林业局外国专家图书室里,伊莎贝尔看到了《纳尼亚传奇》中的一部《魔法师的外甥》,立刻兴致勃勃地向闫泰友推荐了它。伊莎贝尔说,在英语国家,孩子们几乎没有没读过《纳尼亚传奇》的。
怀着好奇,闫泰友翻开了这本英文书。1974年出版,第6次印刷。
没想到,自那天起,这本打动了无数孩子的书,如同一块神奇的魔石,深深吸引了那时30多岁的他,从此开始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译读。用他的话说,“太吸引人了!感觉非常奇妙!”
在全书译完之后,他更是发出这样的感叹:“纳尼亚,是一种意境,一种追求,一种愿望。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你神游驰骋,迷而忘返。”
29年·104万字
闫泰友翻译《纳尼亚传奇》创下了两个之“最”:历时最长,译本最长。
自1987年动笔,到2016年6月作家出版社采用,闫泰友翻译的《纳尼亚传奇》,先后历时29年。译作104万字,成为目前该作品在世界上最长的译本。
说起29年的光阴,闫泰友说:“岁月虽长,但乐在其中。”
起初,翻译《魔法师的外甥》,都是在工作之余。每天晚上,手捧英文字典,逐字逐句译在稿纸上。一年的时间,近20万字的书初译完成。
首册译成,闫泰友萌发了一个念头: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都翻译出来,让更多的人读到呢?
随后,他开始寻找这部书的另6部。直到1999年,他终于托到一位朋友的儿子,在美国买到了全套《纳尼亚传奇》7部。这套书在海上“漂”了3个多月,终于来到了他的案头。
闫泰友立即迫不及待地开始翻译了。这次翻译全部完成,又历时7年。
随后,便进入长达10年的修改期。前后修改12稿,直到2016年,被作家出版社采用,他才放下手中的笔。
因为长年的案头工作,他的视力严重受损。如今,左眼视力范围仅在1米之内,右眼视物如隔着一层雾。
但闫泰友并不后悔。想当年,买下各种版本的英文字典,在灯下,一个一个单词中,寻找最恰当最符合原著的中文词汇,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虽不是闫泰友翻译的初衷,却成为他后来坚持的信念。
作家·翻译家
有人评价,闫泰友的《纳尼亚传奇》忠于原作,语言优美流畅、诙谐幽默,利用诗歌、散文、小说多种文学体裁,将中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在闫泰友之前,《纳尼亚传奇》的译本已有一百多种。能在此间脱颖而出,他的作家兼翻译家的双重身份,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也笑言:“以往都是语言学家翻译这部作品,像我这样,作家翻译还是第一个。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秘书长,闫泰友发表的作品涉猎诗歌、散文、小说和翻译文学,著有散文集《林海小镇》《无名草》,首译出版长篇小说《埃及游戏》《盗贼》《可怜虫的魔法》《失去了头的丘比特雕像》《小马的节日》。
对多种文学体裁的广泛涉猎,对文学的痴迷爱好,让他在《纳尼亚传奇》的翻译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文笔和才情,让读者在神奇的童话世界中尽享文学的艺术魅力。
希望·勇气
闫泰友说,《纳尼亚传奇》原著直译为《纳尼亚编年史》。起初,他曾想将其译为《纳尼亚》。在他看来,纳尼亚,不仅是作家笔下的一片神奇的大陆,更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愿望。
对作品的喜爱,让他在翻译时心怀敬畏。翻译完全忠于原作,力争不丢掉一个单词;并且边翻译边感悟、揣摩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如何用中文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他还对书中描写的社会学、哲学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同时对生命学、植物学、宇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20年8月该书出版发行后,受到了读者的喜爱。目前该书正在加印中。闫泰友很高兴,“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部作品。《纳尼亚传奇》共有7部,《魔法师的外甥》《狮子、女巫和衣橱》《马和他的孩子》《凯斯普王子》《黎明行者号》《银椅子》《最后的战斗》。7部作品架构起了一个神奇的王国,故事以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为线索展开,各自独立的故事串联起这个王国的千年兴衰史。这些有着丰富想象力的故事,传达的爱、希望、勇气与信心,充满正能量,带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它都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