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年俗 讲究多

大红灯笼高高挂。

□杨中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东北过年期间的礼数是很有讲究的。年俗礼节,从腊月二十三就拉开了帷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在东北人的“忙年时刻表”中,有“二十八,把面发”的说法。新年蒸馒头又有很多“讲究”,馒头出锅前要用秫秸印红,状如梅花,称为点红,无红不能为供,秫秸不能遭人畜践踏,要扔灶中焚毁。

最为正式的过年大礼,应该是从大年三十(有时也赶上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正式开始。这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全家老少都很关注每个人的言行,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礼数规矩,绝不可丢,祖祖辈辈就这么传下来。

过年家家都要贴春联,这个也是很有讲究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开始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

在东北,过年饭桌上的礼节文化绝不可小视。首先是入席,饭菜上桌之后,应请长辈入席落座。圆桌正对房门的位置或上菜位置反方向的最尊贵,然后以“右”为主、“左”为副的顺序类推。每上一道菜时,都由长辈先夹第一筷子,这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

过大年了,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每家春节都要请财神,表达一种对新年之热切愿望。有的是送上门的,得说是请,都要花钱,绝不能说买。请财神,也是过年的一份礼节,全家老少都要欢欢喜喜迎财神,恭恭敬敬,好吃的赶紧端上来。欢乐的除夕,临近半夜子时,家家户户都把喜庆的气氛逐步推向高潮。此刻,房门打开,男主人提着灯笼走出户外,按照财神所在的方位恭恭敬敬去迎接。

东北民间,除夕还有守岁的习惯,也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引导和教育。大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少都要参与辞旧迎新仪式,大户人家是很讲究的,过程比较隆重。一定要吃饺子,包的饺子,忌讳捏成光边的,只有捏出了褶,才能过得“牢靠”。此外,这天夜里包饺子兄弟姑嫂一齐伸手,以示十全十美,摆放时要横六个竖六个,意思是六六大顺,个个饺子要摆放安稳,四平八稳,这是一年之初,必定要有的特别讲究。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前,晚辈一律要给长辈的磕头。到了发纸燃放鞭炮准备接财神之时,孩子们便十分敬重地跪在地上,有时要拿一个毛垫或麻袋什么的,给坐在饭桌旁父母及长辈磕头行大礼。在我国的传统礼教里,亦有五体投地的顶礼膜拜方式。拜年,这是东北人春节的重要礼仪。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家里长辈磕头,祝福老人长寿、快乐、健康、幸福。然后,大人准备好红包送给孩子们压岁钱。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祥和喜庆,笑逐颜开,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初一初二不扫地,好运财气都留住。初五一定吃饺子,也称“破五”,寓意将不吉利的事破坏掉,驱灾避邪。过年啃猪爪,会“挠”出财运。

已出嫁的女儿,大年头一天不可回娘家。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大年初一回娘家,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一定要守在家中奉茶服侍。大年初二,才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要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或“女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回门不能空手,要给娘家人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

从大年初三开始,各个辈份串门拜年的就开始了。家里有老人子孙多的,就会一波接一波地接待不过来了,十分红火热闹。孩子们在这其中耳熏目染,懂得了礼数,健康成长。

去亲戚或朋友家里拜年,空手去是不礼貌的。拜年聊天多以赞美、吉祥的话为主,对长辈祝福气、健康,对中青年祝福事业、家庭,对孩子祝福学业、生活。总之“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多以对方为主,不要对自己滔滔不绝,玩笑也应适度。如果过年间有宴请,主客都守时守约。若是遇到不熟的亲友,应自报家门主动上前结识。东北人性格比较直爽,说话不会拐弯抹角。

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忌打碎器物、忌吵架骂人、忌请医生、忌遇丧葬之外,还忌新媳妇回娘家观灯和住宿。万一有事定要去娘家,也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婆家吃团圆饭。东北元宵节晚上要“送灯”,在农村家家用面做成碗状的灯,面碗里倒上油,用线做捻儿,掌灯时在屋外的窗台上、大门墩上、仓房前一一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