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培养方式 多渠道稳就业

政协委员聚焦毕业季

□本报记者 赵一诺

今年是姜同河参会的第四个年头。作为教育界别的省政协委员,2月19日上午,他与往年一样,把民生最关切的就业问题带进了讨论现场,桌角处整齐摆放着厚厚一摞翻旧了的调查报告。

他拿起其中一份介绍说,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22.18万,较去年实际毕业生数增加1万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碰头”加大就业压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及毕业生连年创新高“三碰头”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市场需求低迷与人才供给增加的双重压力。讨论中,这一问题成为部分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调查显示,有76.8%的毕业生认为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或很大,14.3%的毕业生表示对找到满意的工作信心不足。此外,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更趋严峻。”姜同河委员介绍。

张洪田委员发言说,“慢就业”“缓就业”现象逐年增多,在暂无就业意向的应届毕业生中有超过四成学生就业意向不明确,仍处纠结中,更有部分学生表示条件允许可不就业。

“这些学生面对就业难的心态倒是挺好,很多学生告诉我,就想考公务员,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张洪田不无忧虑地说。

就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讨论中,就在部分委员为毕业生就业难忧心忡忡时,来自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张继忠委员却通过一串数据带给大家欣喜:“这几年,我们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率、对口率达到90%以上,留省就业比例不低于50%,涉农专业不低于70%。”

张继忠委员接着分析道:“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要善于将就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定制就业、对口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积极促进以就业率、岗位稳定率、专业对口率、落地服务率和职业发展空间为主要参考数据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引导毕业生区域就业、落地服务、自主创业。”

来自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孙先民委员在讨论中发言说:“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培养方式,开拓学生新思维,以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为着力点,在打牢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培养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有了一年的云招聘经验,今年我们学校已提前打响了保就业的攻坚战。”

破解就业难需加强服务和引导

讨论中,姜同河委员就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建设,出台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导意见,促进公共就业政策和服务资源更多惠及高校毕业生。高校要继续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包保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予以优先政策和资金保障,推进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姜同河建议,进一步强化促进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入挖掘国有企业、省内各行业、新兴领域就业岗位,加大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基层就业项目等政策性岗位开发力度并尽早启动、尽早落实,稳定留省就业比例。

姜同河委员呼吁,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的校企合作力度,建立有效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促进企业积极参加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他的发言,得到在场许多委员的频频点头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