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现代化新龙江建言献策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发挥国家高新区创新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新动能培育和新产业体系构建

省政协委员 张洪升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把我省科研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竞争力的正确选择。但由于多元创新生态系统不完善,科技创新在整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科技资源优势尚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驱动力。应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在哈、大、齐3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展试点示范,切实优化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快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为此,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我省应对和赢得区域间发展竞争的战略支点,作为实现全省经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关键路径。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为龙江产业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在哈、大、齐高新区率先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打通科技与经济发展间的通道,因地制宜推动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聚焦我省重大技术突破和战略需求,在高新区设立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通过实施税收、人才、金融、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突破性的政策组合,营造具有强大吸引力、先导力和辐射力的创新空间,形成创新要素聚集效应,破解科技成果“雁难落”和“雁南飞”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向示范区倾斜,高新区和所在市政府进行等额匹配。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用好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改革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拿出实实在在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创新人才扎根龙江创新创业。支持省内外高校到高新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长春、沈阳、大连等省外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引进相关领域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领办创新型企业;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效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先导区,提升区域发展要素承载力和竞争力。加强与驻哈、大、齐央企的发展规划对接和协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区域发展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壁垒,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先导区,提升区域发展要素承载力和竞争力。

建立新兴产业集聚区,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统筹做好3个高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构建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海华委员代表省工商联的发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助推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我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仍然存在突出的短板。一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创新型领军企业少。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为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内部研发平台或技术中心,积极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向企业倾斜,引导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对企业在产业技术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把研发投入指标纳入企业申报研发类和产业类项目的考核体系,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企业,按增长额度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资金后补助支持。推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普惠性政策合理扩大加计扣除范围、改进计核方法。支持企业在吸纳技术落地转化给予财税减免。

二、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在装备、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现代高效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8大产业领域,重点选取一批创新需求旺盛且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承接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或工程,作为在产业研发方向、研发投入、资源配置、成果转化、产业配套等全过程的牵动者,通过带动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高校院所,聚合资源联合开展工程科技攻关。

三、提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供给适配性。支持高校院所按照市场导向确定科研方向,围绕产业存在的堵点难点开展研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落实落靠《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的实施细则》,支持高校院所创建市场化运作、产业方向明确、服务专业化的技术转移公司,通过技术转移公司对高校院所优质科技成果、高价值专利进行深度挖掘,并提供全链条孵化与投融资服务,提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龙江的适配性。

四、推动科技成果借力资本市场发展。积极建立不同层次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尤其鼓励早期投资机构的发展,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政府与风险投资机构可按科技企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一定比例确定风险补偿金,共同分担风险。将具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纳入科创板上市企业储备库,通过组建科创板专家服务团队,对库内企业进行专业指导。支持依托哈尔滨高新区,由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组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银行。

拓展提升“高铁+”创新项目辐射力 打造黑龙江振兴发展高铁经济圈

省政协委员 朱希民

牡佳高铁,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开通运营。届时,哈佳快速铁路、哈牡客专、牡佳高铁将与哈大高铁、哈齐高铁结网贯通,构成我省快速客运网络,覆盖全省80%的人口,省内客运通道能力将大幅度提升,货运能力将进一步释放增长,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高铁“两小时经济圈”及联通全省主要旅游景点的快速铁路网骨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拉动力。为抓住和用好这个有利时机,建议:

做大“高铁+旅游”,联通龙江好风光。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高铁旅游产业,带动龙江旅游业转型升级。一是推行“快旅慢游”理念,节约“旅”的时间成本,释放“游”的增长空间,让旅游产业链条长起来。二是放大“势能叠加”效应,推动传统观光产品向多元融合复合型产品转变,打造高铁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是探索“一票到底”模式,推出更多配套便民产品,增加龙江高铁旅游吸引力。

实现“高铁+联运”,织密龙江交通网。进一步优化省内综合交通运输布局,靠“高铁+联运”打通堵点、解决难点。一是推动高铁“通全城”,城市公共交通基础建设要与高铁站建设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和高铁接驳能力。二是推动高铁“进机场”,探索“一单式”空铁联运新模式。三是推动高铁“达乡镇”,在高铁辐射城镇、乡村建设高铁“无轨站”,畅通高铁网络配套“微循环”。

探索“高铁+物流”,促进龙江内循环。一是推动高铁快运转型升级。二是抢抓高铁货运发展先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为龙江率先进入高铁货运时代抢抓先机。三是进一步增加公转铁比重,增加商品车、生活必需品、建筑材料等大宗货物公转铁比重,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完善“高铁+服贸”,做强龙江经济带。一是加强高铁餐饮小吃服务贸易。二是加强高铁特色产品服务贸易。三是加强高铁数据信息服务。扩大高铁沿线5G覆盖范围,改善旅客乘车数据信息服务品质和体验,探索开辟车载WiFi、车站智能导航等更多个性化信息服务,让高铁和5G技术共同成为龙江转型发展的领跑者。

统筹“高铁+城乡”,助力龙江新发展。发挥高铁辐射作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规划,坚持先定位、后规划思路,整体规划42个高铁站所在城市及其辐射城镇发展。突出特色,要充分挖掘高铁沿线城镇、乡村文化、经济、产业等不同方面特点优势,量身打造个性化发展方案。良性互动,推动大城市和周边小城市发展互促,深化以高铁相连接的卫星城镇建设。

打造“北国好风光 尽在黑龙江”文旅融合品牌

省政协委员 杨晶

我省依托“康养避暑”和“寒地冰雪”两大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已打造成集冰雪体验、避暑度假、商务会展、旅游集散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综合旅游目的地。为进一步打造“北国好风光 尽在黑龙江”文旅融合品牌,提出以下建议:

要在“人”字上下功夫。当前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不仅要从资源、生产者出发,更要从消费者、消费需求出发。一是要找准文旅优势定位。以消费需求为本,精准定位不同人群,找准针对不同需求的产品优势定位,通过挖掘开发本土文化IP,形成主题化、系统化品牌新产品,形成文旅产业的体验经济、粉丝经济、授权经济、会展经济等差异化品牌。二是注重品牌产品品质。现有文旅市场主体及产品,要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调整发展目标,升级产品品质,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年轻消费者喜爱的文创产品研发。挖掘活化更多我省历史文化IP,建立能够实现“连吃带拿”的系列“黑龙江礼物”品牌,融入到旅游规划、开发建设、节庆会展、宣传推广等产业全链条。

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大众旅游时代,旅行者越来越倾向于有文化附加值的旅游项目。“北国好风光 尽在黑龙江”文旅品牌产品打造,要从文化角度为旅游产品找“魂”,首先根据资源进行文化梳理和提炼;其次根据需求进行文化重构;最后将文化在项目产品中活化,找到我省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的最佳契合点,让消费者从简单看风景变为感受人文历史,从浅层的观光游变为深度的文化体验,让文化和旅游亲密“牵手”。

要在“融”字上下功夫。一是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要“融”。加强省内各领域项目与文化旅游项目的统筹与整合,实现文化旅游项目与其他各类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统筹规划、同步建设。二是文化旅游品牌营销要“融”。要建立起文旅融合时代的品牌营销新体系,强化品牌形象,以多元化、场景化、故事化、具象化的宣传方式,立体诠释“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这一品牌内涵。三是文旅融合机制要“融”。进一步理顺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社会文化团体、文化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文旅融合的市场化进程。四是文旅品牌设计与科技赋能要“融”。文旅品牌要进行科技赋能,必须突破时空界限,大力建设“数字游龙江”品牌系列,加快发展数字化景区工程,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抓住文旅融合的时间窗口,跟上大众旅游的时代脚步。

加强农药废液及农药废弃包装物管控

省政协委员 胡宝忠

2015年我国就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攻坚战,当时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这些年,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厕所革命等举措,上述目标基本实现,我省农村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治理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污染监管工作仍然亟需加强。对农药废液及包装废弃物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从源头减轻农药使用量,从而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建立健全监测网络体系,摸清各地农药使用具体情况及废弃物产生情况。推广集中配药服务模式,集中配药服务站可承担农药精准配制、废弃包装物清洗和回收、农药残液无害化处理等多项任务。通过财政补贴,对农民使用的加药器械进行技术更新,加大力度推动节药喷头更换工作。

省行业主管部门联合高校及社会公司进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新技术推广。目前省内正在试点农药残液无害化处理系统、国内自主研发的特定型号集液洗瓶机和加药机等相关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新技术。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加大试点力度,省植保站采取网上视频直播、录播,建立微信公众号、发放宣传彩页,专业公司技术人员现场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以点带面。

建议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全过程实行危险废物豁免管理。依据《危险废物名录》规定:含有或沾染毒性、感染性危险废物的废弃包装物、容器、过滤吸附介质属于危险废物。农药全部含有毒性但毒性大小有区别,按照国家规定所有农药废弃物均应属于危险废物,但对农药废弃包装物进行足够的清洗处理后,废弃包装物内农药残留液浓度很低,并且新型生物农药对人体及自然危害很小。目前只有农药废弃物回收过程列入了豁免管理,建议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全过程实行危险废物豁免管理。

大力推广财政补贴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回收处置体系。建议全省推广农药包装废弃物有偿回收机制,对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现金补贴,推广这类有效做法,按照谁使用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谁生产谁处置的原则,加快建立起以“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为主要模式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

加强政策措施配套完善,建立监督考评机制。建议制定《黑龙江省农药废弃物治理专项实施方案》,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强化我省农药减量增效成果以及提高农药废弃物回收率。同时制定考核方案,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督促各地落实农药废弃物回收工作。

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省政协委员 刘蕊

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我省文化发展新格局,不断推动龙江文化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奋斗“十四五”、建设文化强省创造良好的思想支持和文化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目标相比,与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在规划设计、发展理念、区域特色、人才政策等方面,我省还有差距和不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以科学规划设计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一要全面对接国家战略,确立龙江文化强省发展方向。二要科学制定推进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三要完善鼓励创新政策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和龙江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表达,提升龙江文化新名片影响力。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将出现新的发展格局。一要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新高地。以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文化大数据建设水平,提高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内涵、技术含量。二要培育文化发展新业态,用好文化传播新模式。深度推进“文化+”“互联网+”战略,鼓励运用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自主性设备、数字影像、边缘计算、沉浸式体验、智慧空间等新技术手段,发挥新基建中文化企业作用,使文化企业成为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建设者。

以区域文化特色凸显文化强省优势,一要盘活本土文化IP。系统整理与龙江相关的神话、史诗、古典小说、类型文学、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资源,梳理其中有价值的英雄人物故事,特别强化对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中重点人物事迹的再宣传;充分运用影视剧、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拥有广泛用户基础的数字文化产品进行传播,打造超级龙江文化IP和超级文化符号。二要打造提升文化领域平台经济。尽快出台我省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实施文化领域平台经济战略,借助互联网平台经济组织方式,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打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界限,创新城市和乡村文化品牌传播方式。

以强化人才政策增强文化竞争实力,高端文化人才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关键要素。一要制定灵活政策引入高端文化人才、创造适合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强化用人主体自主权。二要建立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数据库,实现全省人才资源整合。三要促进学历教育与创意能力培养相结合,依托哈工大等高校以及各类创业中心、科技园区,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那可整理 本版图片均由黑龙江省政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