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

向四个基地两个试验示范建设发力

梅里斯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宋燕军 本报记者 姚建平摄

中国一重生产加工忙。陈建军 本报记者 姚建平摄

□本报记者 姚建平 朱云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前不久刚刚闭幕的齐齐哈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在充分肯定“十三五”期间各项成绩的同时,又全面部署了“十四五”期间齐齐哈尔市的总体规划及发展蓝图。

回首过往,齐齐哈尔上下齐心攻坚,“十三五”取得圆满收官。2020年面对疫情的冲击,全市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各项政策措施,累计发放政策资金280.7亿元,惠及企业4.98万户。全市GDP同比增长3.5%,增幅位列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13.5%,分别位列全省第五、第四;在全省考核地市35项主要责任指标中,有10项指标排名靠前,其中GDP、脱贫攻坚、畜牧业等3项排在全省第一,招商引资位列综合类城市第一档次。

有力对冲疫情影响,推动12个重点产业优化升级、保持逆势上扬态势,重点产业“三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77.5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缴税金38.6亿元、增长12.4%。中国一重、建龙北钢等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持续向好,国家精密超精密制造基地启动建设;推动食品工业全链条发展,东方希望、牧原、首农一批肉食一体化项目在全市布局,依托环境承载和原料资源优势,谋划推动国家原料药基地建设;在疫情催生下“新字号”产业加快发展,网红直播、在线教育、文化创意、沉浸式剧场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碾子山区入选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全省规模最大的建华区观湖养老公寓项目正式投入运营。

疫情期间,全市各级干部逆行招商,推动项目数量和签约额“双增长”。全年签约项目255个、同比增加86个,签约总额达到945.8亿、增长15.8%。全市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复工241个,比上年增加6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5个、5亿元以上项目55个;当年完成投资205.6亿元、增长38.5%。41个省百大项目全部开复工,当年完成投资133亿元,完成投资率114.7%;全市百亿级目标企业(项目)达到21个。

“十四五”开局之年,齐齐哈尔市将在四个基地两个试验示范建设实现新突破。对已经纳入国家和省政策文件的项目,积极搞好衔接,同时持续谋划和争取新的项目,立足全市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产业优势特色,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着力破解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全面启动齐齐哈尔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梳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努力推动国家精密超精密制造基地、国家原料药基地、国家高端乳肉产业基地、国家中央厨房加工基地建设和国家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试点城市、全省低空飞行全域覆盖示范区上取得新的突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鹤城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新的一年,全市将抢抓支持谋划债券项目加快发展的机遇,围绕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谋划储备一批新项目,邀请专家指导,提高债券争取成功率,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尤其是在谋划推动核小堆、智轨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项目上,以高温气冷堆、低温压水堆商业化应用为核心,积极稳妥、高效安全推进核供暖替代燃煤工程。以公共交通、物流车、环卫车等为重点,加大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力度,谋划建设电解水制氢项目,配套储氢设施,推动氢能利用产业快速发展。从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节资源、促生活等方面着手,完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推动新能源环保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形成绿色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围绕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推动12个重点产业优化升级,滚动实施“百万千”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推动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抓好高新区精密制造主题园区、2个产业研究院和3个中心建设,用好“黄金十条”政策吸引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围绕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推动铜、特钢等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食品加工品质化、规模化发展,支持首农集团建设首都大厨房,支持益海嘉里建设世界品种最全的中央厨房加工基地,加快打造国家中央厨房加工基地;依托华瑞生物、龙江阜丰、云鹰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医药中间体和生物制药产业,逐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快打造国家原料药基地。

蓝图已绘就,扬帆再启航。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关键节点上,齐齐哈尔将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抢抓国家、省各项方针政策机遇,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科学谋划项目,推进鹤城经济快速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