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龙江振兴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各族各界妇女在龙江经济发展第一线挥汗水,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勇担当,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克时艰,充分展现出新时代龙江女性的卓越风采。“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省妇联选取了一批优秀典型进行宣传。她们是:

赵鸣雁 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沈 淼 嫩江市联兴乡党委书记,全国最美公务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董 巍 哈尔滨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女子辅警大队大队长,全国抗疫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抗疫先锋;

王欣燕 哈医大二院呼吸科一病房副主任,率领团队获得“省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王新洪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工艺部水轮发电机工艺室工艺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解成红 安达市特殊教育学校书记、校长,十佳龙江好母亲、全国三八红旗手;

何晓艺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联部副主任,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全国抗疫三八红旗手。

赵鸣雁 冲在抗疫最前线抢救危重症患者

2020年2月9日,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接到命令,作为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赵鸣雁直接投入到群力院区的改建工作。

救治中心成立最初几天,每天要转来十余位重症、危重症患者。在隔离病房,医生每天要工作6小时。为了避免上厕所浪费防护服,进病房前一小时她和同事们都不敢喝水吃饭。“防护服密不透气,两个小时就汗流浃背,防护镜上都是水滴,大家就歪着头在消毒循环风下吹吹,接着再干。第五六个小时是最难熬的,脱水、气短、心慌,要虚脱的感觉。每次出ICU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狂喝一瓶矿泉水,这才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赵鸣雁说。

赵鸣雁带领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畏,日夜鏖战,确保了全省70多名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当俄罗斯的疫情日渐严重时,应俄方邀请,赵鸣雁作为中国抗疫专家组成员奔赴俄罗斯传授防控经验。从俄罗斯返回解除医学隔离观察后,她又马不停蹄再次投身抗疫一线。

2021年初,省新冠肺炎救治中心重启,赵鸣雁义无反顾,又一次冲在最前方,带领团队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再次打赢了一场“零死亡”的抗疫战斗。

董巍 哪里有重案险情哪里有她的身影

董巍,从警16年,执行过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安保、大冬会执勤、清网行动、党代会期间安保、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维稳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受过多项嘉奖。

董巍人称“董哥”。在特警队期间,她参与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特别是在清网行动的一次追捕中,体重只有90斤的她第一个冲上去,徒手将体重180多斤手持尖刀的主犯摔倒在地;在延寿追逃时,她带领当地武警部队官兵和男子特战队员,在泥泞的农田中搜寻逃犯,连续奋战9天9夜;在担任黑豹突击队女子特战中队长期间,20余次执行反恐作战、武装警卫等危险艰巨任务;在排爆安检队工作期间,参与执行搜排爆任务7次,多次完成对中央首长的警卫任务……

董巍一直奋战在基层一线。一路走来,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敬业、勠力担当。哪里有重任、有险情,哪里就有她战斗的身影。

疫情防控期间,董巍带领女子辅警大队全体队员,昼夜战斗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疫情防控一线,担负着转运机场中外旅客、应急处置、值班战备等艰巨任务,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坚守岗位50余天不松劲。她和战友们共核查322.3万余人次,执行机场转送任务12次,累计护送中外旅客1390余名,救助服务群众2990余人,为我省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硬仗贡献着公安巾帼力量。

王新洪 向世界水电“新高地”进发

1991年,王新洪进入哈尔滨电机厂成为一名制造工艺工程师。

第一次执行现场技术服务任务是在吉林丰满水电站,工作强度非常大。拿最简单的工序——测量来说,一个相当于几个房间大的部件,精度要求控制在0.01毫米级,需要用大型千分尺来测量。6米多长的大型内径千分尺是用特殊的钢材制作的,两个男同志一起抬都很吃力,王新洪抬了不到一分钟便双手发抖。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她索性单膝跪在钢板上,将手肘支撑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测量一次换一次腿。一天工作下来,双膝已经发青。

2000年,三峡项目建设驶上快车道,左岸建设是与国外公司合作进行的。一次,工地现场需要对发电机安装进行一次尺寸补偿,补偿的数值要经过缜密的计算才能下发给施工单位。王新洪用20分钟时间将厚厚的一沓计算结果圈出3处计算错误,并给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让在场人都很服气。

完成三峡左岸工程之后,王新洪带领团队持续努力,实现了右岸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全面国产化,质量和性能一台比一台好。

2004年,王新洪带队引进抽水蓄能机组,在短时间内将制造技术国产化,并进行多次优化提升。而今,哈电的抽水蓄能机组制造技术获得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王新洪带领团队又开始向世界水电的“新高地”进发。

沈淼 6年坚守成了村民“亲闺女”

2015年,沈淼响应组织号召,来到嫩江县曙光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连续3轮驻村,6年坚守扶贫一线,用2190个日夜的努力,使昔日的省级贫困村旧貌换新颜,沈淼也成为乡亲们口中的“亲闺女”。

脱贫先从修路开始。6年来,她累计争取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实现村里硬件条件的彻底改善——硬化巷道,安装路灯,改造危房,新建文化广场,整村实现自来水入户,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打抗旱井,建成省级标准化卫生室……

驻村期间,她帮87岁王志富老人安排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帮患病村民获得大病保险赔付,帮村里残疾人免费更换义肢,帮8户贫困户办理低保;疫情期间,她帮村民代购药品和生活物资…这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刻在了村民的心里。

沈淼鼓励党员和村干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全村土地,使村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建光伏扶贫产业,带动脱贫户户均年分红1200元。2019年,她引领村民建成滑子蘑扶贫产业基地,当年种植滑子蘑6万余棒,带动村民30余人务工,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2019年,曙光村建档立卡29户59人,人均纯收入达11593元,全部顺利脱贫。

王欣燕 祖国和人民需要时不缺席

2020年春,王欣燕跟随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在武汉协和西院隔离病房度过了65个与死神较量的日夜。

“第一天在隔离病房工作了4个小时,收治了5个危重病人。汗水顺着前臂滴入手套里,顺着小腿淌进鞋套里。分层诊疗、ECMO、IABP、免疫吸附、血浆置换,我们将所有最先进的手段全用上了,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抢救生命的机会。”

医疗组负责25张病床,作为组长,从开始到撤离,王欣燕没有休息过一天。她熟悉每一个患者的病情。最开始的一个月,很多危重患者需要戴呼吸机,随时要调整呼吸机参数及治疗方案,王欣燕积极参与,日夜守护。

86岁的杨大爷是王欣燕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年龄最大的患者。陈阿姨戴了一个月的无创呼吸机后病情终于有所好转,但她就是不敢出院。王欣燕每天陪她聊天,进行心理疏导,把医生驻地发的酸奶、水果拿给她。出院那天,陈阿姨老伴激动地对王欣燕说:“谢谢你把老伴还给我……”

在武汉协和西院的65天里,哈医大所属4个医院全体队员累计收治334名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比例超过90%,治愈出院296名患者,转科转院17名患者,以此成绩拼下了“最强外援”称号。王欣燕是这个光荣团队的一员!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缺席,此生无憾!”

解成红 为折翼天使插上希望的翅膀

在特殊教育岗位上,解成红奋斗了12个春秋,品尝了艰辛、苦涩,也收获了快乐、幸福。

张涛先天听力障碍,几个月大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把他送入学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从此,解成红成了张涛的“临时妈妈”:洗衣、洗澡,生病照顾,换季买衣买鞋,到了周末就带他回家,负担起他的全部生活费用。一次解成红为张涛穿衣服时,他突然打着手语叫了一声:“妈妈!”。那一刻,解成红感到,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小张涛已经成为一个乐观向上、成绩出色的孩子。十年间,有近百个小张涛一样的孩子亲切地唤解成红为“解妈妈”。

2015年,学校为重度残疾、家住偏远无法来校就读的孩子们提供送教上门活动,先后累计送教1900多次,行程3.8万多公里。其中93名孩子已经能够生活自理,35名孩子学会了简单的文化知识。

解成红与同事们一道自编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教材,开设了地毯绣、钻石画、手工串珠、糕点烘焙等技能课,还在学校院里创办了“爱之道”烘焙坊。解成红帮助孩子们向世界证明: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尊严、有能力、肯吃苦、能自立!

何晓艺 现场记录援鄂医疗队感人瞬间

2020年春,何晓艺作为我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随队记者,在武汉坚守52天,27次深入病房红区,用镜头记录了龙江白衣战士英勇奋战的点点滴滴。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每个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有关采访的事情,没有时间担忧,没有时间考虑是否会被感染。”

1月31日,黑龙江医疗队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接诊了临近预产期的龚女士。“她非常焦虑,在网络上求助,得到全球上百万网友的关注。”入院第二天,龚女士的宝宝顺利出生了!何晓艺手举摄像机热泪盈眶地记录下这一幕。

52天里,何晓艺和同事们发回新闻稿件400余篇。报道小组日夜奔波在各个医院、方舱之间,第一时间把最新的战况回传到龙江大地,而她和伙伴们经常为了完成拍摄而错过就餐和班车时间。

一位医疗队队员拉着何晓艺的手说:“我妈妈在电视上看到我了,妈妈特别高兴。”一瞬间,何晓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我突然明白,作为记者,我们代表的是党和国家对这些辛勤付出的医护人员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代表的是亿万百姓对他们的关注和期盼。我手中的镜头和文字,和医生的试剂瓶、呼吸机一样,都是这场抗疫战斗中最强大的武器。”

本专栏报道均由本报记者王彦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