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服饰是这样的

初唐女性妆束形象,参考同时期壁画与线刻形象绘制。左为日常服饰,上着浅绿衫子,下着红绿间裙,肩搭赤黄帔子;右为礼制服饰,头戴花钗,身着大袖襦衣,足踏高头履。

唐玄宗开元三年仙妃妆束形象,参考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女俑形象绘制。

开元中期前段女性妆束形象,据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美人行乐图屏风绘制。

开元中期后段女性发式妆容,据西安唐墓出土女俑绘制。

开元中期后段女性发式妆容:头梳倭堕髻,额绘花钿,颊贴翠钿,作酒晕妆,据西安唐墓出土女俑绘制。

书摘 摘自《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左丘萌 / 末春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0-7

□文/左丘萌 图/末春

有唐一朝,女性大体服装搭配一脉相承,上着衫与襦,下着袴与裙,肩臂间又披绕有长帛所制的帔。但具体而言,同如今的时尚女性一样,“及时衣着”是她们的首要追求,从初唐到晚唐,衣物式样有着由紧窄纤长向博大宽缓发展的历程。

初唐时女性日常所穿上衣有衫子、袄子、襦等制式,其中以衫子最为常见。区别于可罩全身的袍服,衫是通裁短身式样,袖形以细长紧窄为时尚。因衫子较短,又名“半衣”。衫多为单层,采用软薄的织物缝制,不加袖缘,适用于春夏;寒冷时节则有双层的夹衫子、衬里夹纳棉絮的袄子。上衣的领式以直领与弧领两种式样为主,具体穿着时有两襟交叠或对襟等多种方式。在衣裙之外,还有帔子或领巾。这是一种质轻且柔的飘带式长巾,先披挂于颈肩,随意裹曳于胸臂间,最终垂在身畔。日常的下装有裤与裙。内穿的裤装可分为裈与袴两类。裈是最贴身的内衣,而袴是穿在裈外的长裤。

唐太宗贤妃徐氏有诗《赋得北方有佳人》,一句“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将初唐女子的上衣层次形容得尤其妥帖,诗中所谓“袜”并不是穿在足上的,而是当时女性常着的内衣。穿着短窄衫子时,需先将“袜”缠于胸腰。

在日常的窄袖襦衣之外,又有大袖式的襦衣与长裙搭配,用于贵妇人的礼装。舞伎的盛装同样适用于礼服的大袖襦。与大袖襦衣礼装搭配的裙式,与日常流行的长裙差异不大,只是在礼仪场合不便如劳作侍奉者那般用带子将裙摆束起提高,而是需要用高头履勾起裙脚以便行走、舞蹈。

开元初的十几年间,妆束风格与前一时期相比变化不大,女子头上或挽团形小髻,或另饰如惊鹄翅翼般高耸的义髻;面上花钿变得愈加小巧;着微露雪胸的弧领式窄袖上衣,细条间裙或是显露在外,或是藏在单色袴裙之后;腰上也可另系陌腹。开元中期以来,女子身形渐显丰腴,但仍以秾纤合度为好尚。

她们具体的妆束多有变动:脸畔鬓发被整齐地梳起并虚虚撑宽,发髻结在额顶呈低垂之状,应是当时流行的“倭堕髻”;妆面柔美,眼角淡淡晕开红粉,大约是唐人记载中所谓的“桃花妆”;额间脸畔又施以秾丽的花钿与斜红。开元时尚女性将织锦裁制、质地硬挺的背子藏入外衣之下,在两肩衬起宽阔的轮廓;这时流行的长裙多用单色裙片拼缝,裙片上端略加收褶,穿着时裙带高束于胸间,呈现裙身中部蓬起、裙裾自然收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