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木耳协会 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

严发柱 “传帮带”引领林区人共致富

严发柱(中)讲解木耳种植知识。

□文/摄 张秉一 本报记者 马一梅 李健

“2020年,以我名字命名的严发柱劳模创新工作室木耳生产总量81万袋,产值300万元,利润140万元,户均利润10万元。”说起这些数字,八面通林业局有限公司风月桥林场木耳协会会长严发柱底气十足。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创业伊始严发柱遇到了很多困难。风月桥林场因地处深山区,停伐后受自然条件限制,职工群众发展产业受阻,生活没出路、致富没门路。身为党员的严发柱,以身作则,率先吹响致富“冲锋号”。

“要想知道梨子甜不甜,只有尝了才知道。”严发柱决心要做第一个吃梨子的人。

通过单位党支部多次组织外出考察,严发柱发现,风月桥林场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地栽木耳产业,而且地栽木耳投入小,见效快。可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不会种,怎么种,原材料配比等问题都是一片空白。”严发柱说。

随后一年里,严发柱自费出去学习,先后6次去吉林省、绥阳林区等地拜师学艺,购买相关书刊,经过不断学习,脑子里知识日渐充盈。他正式开启了地栽木耳创业之路。

不创业不知创业之艰。从资金筹措到原料采购,从菌房建设到设施设备购置、选择摆放场地等事项,严发柱都亲力亲为。付出总有回报,当年栽植的木耳袋,不仅收回了成本,而且获利2万余元。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严发柱不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凡是向他咨询地栽木耳的人,他都热心解答。同时免费发放种植资料,热心帮助购买菌种,并到现场指导。每当有人夸他帮人致富时,他总是说:“为职工趟富路,群众致富我服务,这是作为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新问题出现在严发柱面前。木耳一茬一茬地出,钱却越赚越少,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不断走访、询问种植户,他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原来是因为林场木耳种植户都在散打独斗、各行其是,木耳质量虽好却卖不上好价钱。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打破这种经营壁垒,严发柱脑中闪现成立木耳协会的想法。通过协会作用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地栽木耳项目,真正让好货卖出好价钱。

“说干咱就干。2016年年初,由单位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风月桥木耳协会,我任会长。协会成立后,首先带领大家进行技术革新,设备升级。然后生产物资统一购买,这样不仅节省成本,而且质量上也能追溯源头有保障。”严发柱说。

正因严发柱在风月桥黑木耳种植方面的带头引领作用,在2017年9月,八面通林区工会专门成立了以严发柱为负责人的风月桥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便带领更多职工参与到地栽木耳致富大军中来。

地栽木耳产业初具规模,严发柱并没有满足于现状。

近年来,八面通林区党委不断鼓励职工创业致富,发展非林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并时刻为林区职工“提供造血干细胞,输入新鲜血液”。严发柱响应林区号召,带领林场职工王启方上了新项目——刺嫩芽温室大棚种植。

“刺嫩芽现已采摘第三茬,反季节栽培,在冬季也可为百姓献上一道天然营养的美味菜肴。当刺嫩芽待收时,就已纷纷有人预定了。”严发柱介绍说。

通过大胆尝试,刺嫩芽温室大棚种植已经赚了第一桶金。接下来严发柱还会用共产党员“传帮带”的精神,引领更多林区职工加入到刺嫩芽的种植中去,让大家共同分享林区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