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十五中学

劳动课让学生体验多彩人生

近年来,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牡丹江市第十五中学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尝试把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从最初的常规劳动,到生产生活的动手操作,进而到“五色教育”,再升华到把握育人导向的“家校合作教育”,让学生在生产、生活、服务性劳动中体验多彩人生,提高内在动力。

深挖校本课程资源,劳动教育由简单活动化转向专题精细化。该校深入挖掘校本劳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学生校内劳动教育内涵,从最初的三五门传统型劳动教育课程,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涵盖传统类、传承类、生产生活类、运动艺术类、服务体验类、科技类五个专题的33门课程,包括书法、纸艺、绘画、中式插花、木工、绳编、生活手作、茶艺、烘焙、中医药、竞技体育、心理辅导、沙盘活动、机器人、3D打印、航模等课程。

突出蓝色科技特色,人工智能课程助推劳动教育校本化。早在2017年,该校按照初高中劳动教育课标进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旨在通过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采取自主学习与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地方高校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从最简单的“慧鱼创意组合模型”的知识简介开始,到自主操作搭建各个系列的模型,制作简易的搬运机器人、避障机器人、可控电风扇、巡线机器人等科技作品。在推动劳动教育校本化上,该校创客团队近年来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机器人竞赛,先后荣获了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赛事各类项目冠军9个。该校同时被中国科协认定为黑龙江省首批STEAM教育实验学校。

高质量发展校本课程,加快推动劳动教育成果转化。从2016年开始,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建设了38个专业化教室,其中28间教室用于校本课教学。建立评价机制,发挥激励作用。形成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计划、时间安排表,并采取“一期一评”的评价方法,展示作品总结成果;注重劳动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在劳动课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热爱劳动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意志,同时开发了智力,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创新精神;加强课程融合,培育核心素养。该校劳动课程又是互相融合的,木工社团为编织课程设计制作了屏风架、书架,为创意电子课程设计了遥控灯的底座。3D打印社团制作了机器人的轮子,为比赛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9年,该校因劳动教育成果突出,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

(鲁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