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低 鱼龙混杂

母婴市场有点儿乱

顾客在挑选商品

高盐调味品,婴儿可吃?

□文/摄 本报记者 丁燕

不久前,“女婴使用消字号激素面霜变大头娃娃”的新闻让母婴店乱象话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压抑在无数初为人父母的新手爸妈心头。哈尔滨母婴店的情况怎么样?记者连续多日进行了调查走访。

问题一:超范围经营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松北区和利民开发区十余家母婴店,发现问题真不少。

根据市民刘琳琳的反映,记者2月20日来到位于松北区世博路的“贝贝拉姆孕婴童”和世祥路“爱亲母婴专卖店”,发现两家店内不仅有母婴产品,还推出了小儿推拿、产后修复、家政月嫂等服务业务。

记者了解到,推出“母婴+附加服务项目”的母婴店并不在少数。“单纯卖母婴产品客流有限。在电商的冲击下,通过‘母婴+’的形式扩大服务范围,成为不少店铺的选择。”一名从事母婴行业十余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母婴+”是想加就能加的吗?有从业资质吗?有审批手续吗?

记者从松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松祥市场监督管理执法监管队了解到,“爱亲母婴专卖店”的家政服务,并没有获得相关审批;“贝贝拉姆孕婴童”的小儿推拿服务也没有相关审批。同时,工作人员建议记者咨询当地卫生部门。

2月25日,松北区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医疗审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关于小儿推拿,没有明文规定谁审批”。3月1日,记者再次咨询,负责人称“我们只批复医疗机构的审批请求”。

“专业的小儿推拿要学习5年以上,如果手法不规范、诊断不明,可能会加重孩子病情,甚至危及幼儿生命安全,建议家长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给孩子做小儿推拿。”哈尔滨市一位骨科大夫王立伟提醒说。

问题二:从业者素质差距大

哈尔滨一知名母婴店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中旬,哈尔滨市区共有400余家母婴店。由于母婴店门槛较低,导致行业鱼龙混杂、从业人员素质差距大,“很多小店的从业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就匆匆上岗,规范性、专业性不足。”

3月1日,记者在某网站看到多条母婴店招聘销售员的信息,个别写着学历要求为中专或高中,而大部分毫无要求。

记者在多家母婴店咨询含盐的婴儿产品,绝大多数导购员都在竭力推销,“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导购员利用信息不对称向顾客推荐提成高、返利高的产品。”冰城某高校教师、二胎妈妈李波有多次在育婴店买产品的经历,她建议:“应提高母婴店从业人员门槛,像一些药店工作人员一样持证上岗。”

问题三:婴儿食品高盐问题突出

在很多宝妈看来,母婴店销售的婴幼儿食品肯定是为宝宝“量身定制”的,但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冰城母婴店出售高盐商品,与婴幼儿喂养科学相悖。

在太古街上的一孕婴童生活馆,一款售价60多元的进口调味汁,产品信息上的营养成分表显示:钠的营养素参考值达到315%,每100毫升含盐量高达6219毫克之多。记者询问:“这款酱油,十个月大的宝宝能吃吗?”导购员十分肯定地回答:“可以啊。”但拿不出来相关行业标准及规定。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倡议:婴幼儿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婴幼儿对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减少偏食挑食的风险。

记者采访了哈市多所医院的儿科医生,他们均表示:不满周岁宝宝的饮食,不应该添加盐或任何形式的盐,海盐、儿童酱油也不要加。理由是“婴儿期的宝宝,如果过早吃盐,钠离子摄取过多的话,将增加今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还对宝宝没有发育成熟的肾脏造成负担。”

采访中,多家母婴店均存在导购员对BB拌拌酱等商品解释不详、给不出明确答案,但都坚称“没问题”。

专业人士建言:

经营范围需明确 从业人员有必要 持证上岗

对此,我省社会学家曲文勇表示,一些不法商家趁虚而入、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对婴幼儿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他认为,规范母婴市场要打好“组合拳”。“要从行业自律、行业间的相互监管,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管理政策同时入手,才会保证市场健康的发展。可以做预先控制,行业组织做过程控制,结果控制由政府出手进行制裁等。”

曲文勇表示,除了政府监管以外,母婴市场需要通过行业组织,利用举报检查等方式把不合格产品驱除市场,让不良商家受到应有的惩罚。

北京市东元(哈尔滨)律师事务所孟梦提出,促进母婴店健康发展,要出台相应法律条文,明确母婴店的经营范围。母婴实体店各类服务应该有相关部门颁发的执照,防止不良商家“钻空子”。有无证照经营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针对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孟梦建议,母婴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很有必要,还需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