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我们

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 胡璐

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恢复:通往复苏和福祉之路”,旨在呼吁人们通过森林恢复扭转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问题,更加重视森林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

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7954.28万公顷,稳居全球第一。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

据统计,我国北方地区春季(3月至5月),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年均发生沙尘天气次数分别为20.9次、19.4次、22.1次、16.1次。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2020年)年均发生10.7次。

“十三五”时期,我国形成了经济林、木竹材加工、生态旅游三个年产值超过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林下经济作物面积近6亿亩。全国林草部门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此前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将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年均增长1.18亿吨,年均增长率1.40%。森林资源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0.94%,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伴随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国家,国土绿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未来,我们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同时要管护好森林,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防范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减少灾害造成的资源损失。据新华社3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