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员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保证鲜牛奶及时配送到客户家中。
乳品企业通过微信随时发布配送员招聘信息。
□文/摄 本报记者 李晶琳
“您订的万家宝大瓶巴氏鲜牛奶,从3月26日起恢复配送。”家住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张先生近日收到万家宝鲜牛奶日配送工作人员的通知。此前,因配送员紧缺,张先生订的鲜牛奶被暂停配送。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张先生一样很多享受优质、便捷鲜牛奶配送服务的客户,受到了因配送员紧缺导致牛奶不能及时送达的困扰。完达山、万家宝这样的品牌乳品企业同样承受着用工荒瓶颈的制约,渴望寻求破解之法。
鲜
牛奶每日配送到家
新鲜、快速、营养、便捷,乳品企业日配送产品经过多年历练,对消费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记者在一知名品牌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由牧场到工厂全程仅需47分钟,24小时新鲜到家”的宣传语。而另一知名品牌的微信公众号上,则以“保证每一瓶奶品‘深夜灌装、清晨送达’,全程8小时从工厂直达餐桌”为优势卖点,吸引客户。
网友“零零零徐”在公众号评论区留言:“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喝鲜牛奶,现在孩子一岁半。我妈妈家婆婆家全都在喝。每天配送,新鲜营养,会一直喝下去。”
难
配送员紧缺波及供给端
“订日配送鲜牛奶这么多年,但因为配送员紧缺、临时出状况等原因,有时不能保证每天及时配送,无奈之下,我把牛奶暂停了几次,等配送员配备好了再恢复送奶。”张先生说,去年11月底,原本每天及时送到的万家宝鲜牛奶连续几天未送达,工作人员说,负责本区域的配送员意外受伤在家休养,一时找不到人替补,他便办理了临时停送业务。到今年3月初打算恢复送奶,又被告知恰巧一对同为配送员的夫妻一起辞职了,人员调配暂时有困难,直到前几天得知配送员已安排妥当,才恢复了停送4个月的牛奶。而这种因配送员紧缺导致不能正常配送牛奶的情况,在完达山也同样发生过,累积算下来,家中因此停送牛奶的时间大概有一年多。
记者从完达山、万家宝两家企业了解到,近几年配送员招聘难、流动性大的现状,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供给端带来不利影响。
完达山鲜奶日配送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配送员配送工作一般从凌晨1点左右开始,到6点左右结束,每天工作4-5个小时。配送员每送1瓶牛奶,赚0.55元-0.6元,有的片区订户少,一天送50瓶-60瓶奶,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有的片区订户多,一天送200多瓶奶,月收入大概4000多元。有些配送员干一段时间后,就转行去做快递员、外卖送餐员了,虽然也很辛苦,但收入能高很多。
工作辛苦、工资偏低、服务行业不被看好等原因,导致近几年配送员招聘难、难留住,有时一些片区的奶站站长甚至要临时充当配送员到一线配送。
负责哈尔滨市道里区某片区送奶工作的完达山配送员郑师傅,今年32岁,从事这个职业两年多了,“我每天早晨3点开始送奶,到6点半基本能送完,用户有120多户,进小区、跑楼梯,我的送奶速度相比是较快的。”他说,干他这行的大多是45岁以上的大龄员工,可选择的职业有限,平均起来每月能赚2000多元。因为工资不高,他们大多数都有第二份工作,他送奶之后,白天还干一些广告装修牌匾制作安装的活,赚第二份工资,补贴家用。
解
调整激励机制薪酬结构
有着22年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经验的张天刚,是黑龙江百家得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行政总监,他认为,造成配送员紧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配送员的入职门槛低,对劳动技能、文化知识要求较低,是不具备成长型职业规划的职业;风餐露宿、枯燥乏味,劳动环境差,使求职者对职业尊严认可度低;整个制造业用工荒的大环境使然,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刺激快递业快速发展,25-35岁的优质劳动力被分流;也有政策性原因,很多部门和企业鼓励异地用工,造成省内一定程度上的劳动力流失;用工激励机制不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行业存在一定风险性;还有人力结构深层次的原因,使得配送员短期务工思想根深蒂固,只想临时解决生活问题,有所改善后便另求他职。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配送队伍不稳定,连带引发乳品企业销售端、供给端出现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张天刚建议,乳品企业应积极应对配送员紧缺现状,设计有较强吸引力和激励机制的薪酬结构,收入待遇向基层岗位倾斜;加强配送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培养、技能培养,纳入职能岗位序列,做好职业规划,打通成长路径,摒弃边缘性岗位思想;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寻求专门的服务机构,剥离配送职能由这些机构经营和服务;健全配送员的劳动保障机制,建立劳动风险防范机制,解决其后顾之忧,增强职业尊严;做好文化融合工作,因配送员入职门槛低,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做好基层员工的思想文化建设,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呼声,将他们的所思所想纳入到企业决策层考虑的层面。这些措施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但通过这些举措,最终可以完善配送员队伍建设,将企业的产品文化、产品价值观输送到供给端,从而带动企业服务质量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