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村振兴需求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朴松花

教育作为永续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加快推进人力资本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一招。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立足乡村实际需求,以创新促发展,激发农村教育优势,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农村教育发展策略要因势而新

目前,我国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决定了相对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大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农村发展需要的乡村人才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提高农村教育需求的政策适配性,我国农村教育策略要因势而新。一是制定常规化、制度化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体系。将农村教育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体系,增强农村人口的自主“造血”能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的同频共振。二是改善乡村振兴的农村教育人才环境。政府可通过采取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措施以及出台人才吸引与激励政策,促进城市的优秀教育资源尤其是优秀教师资源向农村流动,改善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三是政府可采取针对农村教育的财政倾斜措施,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更快增长,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农村教育以创新促发展缩差距

农村教育要创新体制机制,转变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改革城乡“二元割裂”的教育体制,立足农村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建机制,缩差距,加快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农村教育需求,实现优化结构、培育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健全县域教育体系。县城是城之尾村之首,是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的主要载体、平台和战略枢纽,推进县域发展,要坚持县城优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关键是人力资源的智力支持。农村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完整的县域教育体系,即通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体系,为本地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二是推进城乡教育机会均等化。发挥人才优势,缩小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实现县域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是关键。城乡教育均衡要由基本变优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农村教育需求,政策重点是贯彻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提升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农村教育方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三是提升农村整体人口素质。乡村振兴就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农村教育发展路径从重视单向的教育资源不断均衡发展转向对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关注教育发展的质量内涵,注重农村整体人力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政策实现从普惠性向公平性转变。

激发农村教育优势协同推进

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作为综合性社会问题,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涉及多部门和多个行业,需要集聚各方优势力量、集中各方资源,以提升人的发展能力为重点,构建农村教育共同体协同推进。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教育发展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教育制度、政策、体系。同时,要激发社会参与治理热情,发挥社会各组织在行业领域内的专业优势,以提升农村教育能力为目标,实现资源互补和创新发展。二是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教育作用。推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动权,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教育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软件投入,同时,要提高家长素质,社区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教育政策评估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组织共同监督,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三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保障社会阶层合理流动。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本,是推动贫困家庭子女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有效工具。绝对贫困消除之后,“后扶贫时代”贫困人口渴望尊重、维护权益和参与社会政治,而这又集中体现于受扶对象阶层的合理流动。回应阶层流动的时代诉求,政府应协同社会力量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把握好共享优质教育为切入点,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防止阶层固化,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作者单位: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

链接

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

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

开展耕读教育。

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

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