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联片拆除了棚厦的“27号院”。
□文/摄 本报记者 刘晓云 高明
“之前孩子一直说这边环境不好,让我过去跟他们一起住,可我舍不得老街坊老邻居。现在再也不用纠结了。”看着整体联片拆除了棚厦的大院,牡丹江市西安区“27号院”小区的居民赵继春在这里住了40多年,他感慨地说,居住环境变好了,自己心气儿也顺了。
“27号院”小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4栋单体楼组成,共有居民257户,院内有配建棚厦183处,占地近1000平方米。立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晶告诉记者,由于建筑年代久远,棚厦顶部散落大量垃圾,人居环境较差,社区每年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院落环境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整治。
“棚子也漏水,一到就下雨天你根本走不了,就得穿靴子。”赵继春说。
“那些棚厦顶部还有很多垃圾,不光不好看,安全隐患也大。”一旁的居民陈立志说。
“今年全省旅发大会在牡丹江举办,区委区政府尝试将文旅项目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充分结合。”陈晶说,“考虑到‘27号院’现有基础和周边特色小吃集聚的优势,决定将‘27号院’打造成有七八十年代特色的文创园。”
现状错综复杂,改造从何下手?老旧小区改造,了解百姓需求是关键。
今年3月末,西安区抽调立新街道、社区30名精干力量,化身“施工队长”,逐户走访联系居民,认真倾听民意。“施工队长”们共搜集意见建议51条,通过积极对上沟通、多方咨询,及时做出回应,群众理解配合程度不断提高。
“这样的好事儿我得带动大家配合。”赵继春发挥老党员的作用,联合社区的其他党员、优秀网格长和群众中积极分子开展正面宣传引导。“通过邻里‘一带一’‘户联户动’,大伙儿很快都同意了。”赵继春说。
“我们还借助常态化疫情防控网格管理的数据基础,通过早晚集中入户及公安数据对比,迅速摸清172户常住户、85户空房户家庭信息及配建棚厦归属情况,统一编码,逐户确认。”陈晶说,183处配建棚厦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实现了整体联片拆除,并对7处非配建棚厦和15处历史遗留违建全部拆除。
“听说区里正聘请专业团队设计,我们这‘27号院’要新建品茶室、画廊、演艺舞台啥的,老期待了。”赵继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