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来过这个世界”

器官捐献: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角膜移植手术中。

医护人员向器官捐献者鞠躬默哀。

角膜移植手术前检查。

□文/本报记者 霍营 摄/徐旭 本报记者 霍营

39岁女子突遭意外,父母忍痛捐献器官,挽救3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2名捐献者捐献眼角膜,大爱之举令4名角膜疾病患者重获光明……

都说生命的消逝是一种结束,但有些人却用另一种方式让生命延续。一个个平凡之人,以不平凡之举,在龙江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曲感动人心的生命赞歌。连日来,记者走近器官捐献者家属、受捐者以及器官捐献协调员,听他们讲述器官捐献背后的故事。

“捐献器官救更多的人, 相信女儿会同意这个决定”

“生命的存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活着,感受着喜怒哀乐;另一种是告别了这个世界,但在更多人的尊敬中活着。”4月15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我省39岁的女子小丽(化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肝脏、肾脏、角膜等器官的捐献。器官获取手术开始前,手术室内所有医护人员面色凝重,深情地一鞠躬。手术室外,小丽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

“上一次见到姑娘还是过年的时候,4月6日上午,我接到电话,说孩子出了意外,正在哈医大一院抢救。”小丽的父亲回忆,当时听到消息他头脑一片空白,赶紧从老家建三江往哈尔滨赶。签署病危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虽然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多日,小丽最终还是被宣告脑死亡。

小丽的意外离去,让深爱她的父母深受打击,然而悲痛之余,曾经身为医务工作者的两位老人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捐献女儿的器官!“我的女儿美丽善良,没想到这么好的孩子就这样走了。人死不能复生,把她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去救更多的人,让女儿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我们相信,善良的女儿一定会同意我们的这个决定。”“孩子,一路走好,感谢你来过这个世界!”

“小丽捐献的肾脏、肝脏以及眼角膜,可以挽救3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让2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她也是我省第102例器官捐献者。”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协调员朱英说,器官捐献可让器官衰竭的病人重获新生,续写生命的篇章,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带着角膜捐献者的爱,好好看世界”

几天前,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手术室异常忙碌,因为在这一天,要连续开展4台角膜移植手术。我省2名爱心人士捐献出的4枚宝贵的眼角膜,令4名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角膜疾病患者重见光明。

55岁的江华(化名)来自绥棱县,去年6月,做饭时的一次油溅伤,让她的世界陷入了混沌。“看不清东西,那种焦虑无助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在省眼库登记4个月后,4月16日,江华终于接到盼望已久的电话,“有合适的角膜供体,可以来做手术了!”放下电话,江华双手合十,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4个月时间简直比4年还要漫长,以后我会带着捐献者的这份爱好好生活。”

没有任何预兆,5年前,32岁的李军(化名)突然左眼看不清了,在医院被诊断为圆锥角膜。去年12月,李军又遭遇了眼角膜破裂,想重获光明只有角膜移植一条路。也是那一天,手术前的李军激动地说:“以前没有意识到健康的珍贵,直到自己得了病才真的有感触,感谢为我捐献角膜的爱心人士,我另一只眼睛是好的,将来,我也愿意捐献眼角膜,把爱心传递下去。”

家住哈尔滨市道里区的王桂华(化名),今年69岁,从小得了角膜白斑,这些年来她眼中的世界都是灰暗的,走路只能靠摸,曾经不小心把腿摔骨折了。谈起过往心酸的经历,王桂华不住地掉眼泪。“早些年总觉得角膜移植离自己很遥远,捐献者那么少,啥时候能排到我?”幸运的是,2017年她成功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左眼视力得到恢复。这一次,她再次得到爱心人士的馈赠!“世界明亮了,心也跟着敞亮了,我会永远铭记捐献者的这份爱心,用他们的眼睛好好看世界。”

据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省眼库主任张弘介绍,省眼库于1999年成立,前5年库存一直为零,直到2004年闫阿红捐献眼角膜才实现了零的突破。在闫阿红精神的感召下,捐献眼角膜的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我省已经有3万余名角膜捐献志愿者,有600余人已实现捐献,为1300余人带去光明。

“虽然目前眼角膜捐献呈逐年递增的形势,但我省每年有大约5万人因各种角膜疾病需要角膜移植,并且这样的患者正在以每年5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增,角膜捐献的数量还远远不足。”张弘说,过去一枚眼角膜只能移植给一名患者,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通过成分角膜移植,一枚眼角膜最多可以为3名眼疾患者送去光明。“我们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角膜捐献的队伍中来,将爱与光明传递下去。”

完善器官捐献体系需破除观念障碍

2015年1月2日,我省实现首例器官捐献,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省遗体捐献登记人数2505人,实现遗体捐献505人;眼角膜捐献登记人数2321人,实现眼角膜捐献626人;截至今年4月20日,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53488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02例……

来自省红十字会的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包含感动与泪水的故事,也承载所有为我省器官捐献事业奔走的人的付出和努力。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50万名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其中30万人急需移植,可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余例,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更多的患者在焦急和苦苦的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器官捐献,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伟大的善举,然而真要面对自己亲人即将捐献器官的时刻,往往难以承受。作为我省61名器官捐献协调员中的一员,6年来,哈医大一院器官捐献办公室的王凤华和同事们几乎走遍了省内各市县医院的重症病房,跟不同的患者家属打交道。在她看来,器官捐献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倾听和沟通,虽然常常会遭遇失败,但是每谈成功一个,就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一个家庭有了希望和光亮。

相关专家表示,我国器官捐献起步晚,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尚不完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关乎人的生命,涉及法律、政策、医学伦理、心理等诸多方面,也涉及许多有关部门,相比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更为困难的工作。器官捐献事业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市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以及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