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磊 平凡岗位的“行家里手”

□本报记者 刘欣

在学术期刊上,一项成果的面世、一篇文章的发表,编辑是最后的一道把关口,必须有百倍的谨慎、千倍的小心。在选题上,如何策划重要课题,在众多来稿中挖掘优质论文,《学习与探索》杂志社文史编辑室主任修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艰辛。

多年来,她在多家高水平报刊发表理论文章近20篇,获我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佳作奖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3项,其中两项结项成绩为优秀。前不久,修磊荣获第二届黑龙江省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她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所有期刊编辑全力以赴做内容的肯定,更激励他们继续精雕细琢,做好学术“把关人”。

从捕捉学术热点、策划精品选题、组织专题稿件,到推进期刊在数字出版等方面的创新,修磊面对每一个选题,都会反复与作者沟通,耗费大量心血进行精编,再将其载于刊物、展示给读者。最长的一次编辑工作,从策划选题到出版面世,足足用了半年。

2019年,在策划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选题时,她考虑到读者需求和阅读兴趣,经过长时间调研和选择,最终确定了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上海曙光学者周兴陆、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晓红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以多元的学科视角,就新中国70年来文艺理论建设、古代文学的当代创新等问题展开专题探讨,以学术的方式书写传扬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专题刊发后在学界产生强烈影响,整组专题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在遴选高质量稿件方面,她设立了“文学阐释与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海外文学史著述研究”等多个特色专题,组织刊发专题讨论近百组,将“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栏目打造成推介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引领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和国内学术界的“名栏”。面对融媒体发展新趋势,她在期刊数字出版上不断创新,将部分专题的微信推送加入展现文章亮点、视觉上更富冲击力的小视频,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示文章内容,使其在海量微信公众号中脱颖而出,这一做法在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中尚属首次。

从2009年进入《学习与探索》任文学编辑,12年来修磊组织编发600余篇、1000余万字稿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二次文献转载、摘编近200次,这一成绩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中居于前列,为《学习与探索》两获“中国百强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连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年度考核最高等级作出重大贡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