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个不能少 教学任务一科不减

老柞山传出读书声钢琴声

体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考试科目的复习。

范爱萍老师正在给二年级的两名学生上音乐课。

物理兼化学老师魏磊在和学生一起做物理实验。

□文/摄 本报记者 吴利红 见习记者 李房浔

春天,万物复苏,树上冒出嫩嫩的绿芽,黑土地上春意盎然。

4月14日8时,从七台河市出发,采访车沿着饶盖公路一路向东,顺着蜿蜒的老柞山山脉行进约有七八十公里,来到老柞山金矿区所在地。刚刚进入矿区内,寂静的山里便隐约传来阵阵读书声,清脆又有朝气,还有钢琴弹出欢快的“都、来、咪”……给老柞山山峦增加了生气。

采访车靠近距离七台河市最远的老柞山子弟学校,也称金矿学校,读书声、钢琴声、教学声……交替传入耳中。

9时,记者走进这所学校,进入视线的是两栋有些陈旧的浅粉色教学楼,窗明几净。标准而宽阔的体育场上,30多名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进行课间跑步。

校长洪伟峰指着教学楼说,学校建于1990年,当时是为在老柞山金矿工作的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邻场人员等子女就近上学而办的九年义务制学校,学生最多时达到500人。这些年,随着金矿资源的减少、人口流失等原因,生源越来越少了,现在全校只剩34名学生,其中小学18名,面临中考的初四学生16名。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在操场上欢笑的学生们即刻肃静下来,有序地回到教室里。

两个学生的年级

走进教学楼内,励志标语贴在走廊的墙上,时时提醒学生刻苦学习奋进。

小学三年级正在上语文课,尽管全学年只有两名学生,语文老师于爱东仍然认真地教学生读写生字,学生于檬檬、谭书如大声地跟着于老师念着,于老师一遍遍提问,一遍遍纠正孩子的读音。于檬檬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她跟着奶奶一起生活,一年级就在这里读书。“我家紧挨着学校,上学真是很方便。”于檬檬说。

于老师除了担任三年级语文和数学课教学任务外,还担任班主任工作。“虽然只有两名学生,但教学任务一样都不能少。每个知识点都要教给孩子们,为孩子们的将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于老师由衷地说。

在音乐教室里,范爱萍老师正在教二年级的两名学生识乐谱,范老师一会儿站在黑板前,领孩子们读乐谱,一会儿弹钢琴示唱。两名学生吹着儿童口风琴,伴着老师的钢琴声,悦耳的琴声溢满教室。

“我爱这个学校”

据了解,在教师匮乏的情况下,该小学按教学大纲要求,开全了应开的所有科目。今年11岁的胡浩琪家在天津,父母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就带她到这里养猪,她一直在这里读小学。“英语、音乐、体育在学校都学了,我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爱这个学校。”胡浩琪高兴地说。

“只要有学生在,学校就会尽全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洪伟峰说。

马上面临中考的16名初四学生,正在全力以赴备考。为了迎接19日的体育科目考试,16名学生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考试科目的复习。几轮下来,擦擦脸上的汗水,学生们又马上赶到物理兼化学老师魏磊的课堂上,进行物理实验……

一个教师顶仨

还有几个月就年满60岁的丁兆礼老师从建校至今,32年坚守教学一线。他说:“金矿学校处在偏远山区,没有便利的交通,也没有灯火璀璨的夜晚。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就是最为璀璨的光亮,也是我坚守的动力。”

从事教学34年的教师吴明花,一直教初中四个年级的政治课。吴明花说自己一直坚守在山区学校教学,就是希望老柞山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用知识为社会多作贡献。“看到我曾经教过的学生考入大学, 走向社会成为医生、科研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等,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觉得自己的青春和事业都奉献给这所深山中的学校,是值得和骄傲的。”吴明花说。

金矿中学附近没有课外补习班,学生的父母多为矿上的采金工。学生们的成绩也是让老师们骄傲的,2015年中考综合成绩在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十四所学校名列第一名,6个学科取得单科第一名。28名中考考生有22名以优异的成绩升入省示范高中——红兴隆第一高级中学。去年毕业生中61.5%考到了重点高中,排在红兴隆农垦系统的前列,第一高中发来中考祝捷喜报。“教师可以说‘一个顶仨’,有的老师甚至教四五门学科,连我也教4个年级的课程。”洪伟峰认真地说。

生源在锐减,教师责任始终如一。这里的老师是一支支灼灼燃烧的蜡烛,燃尽最后一丝烛光,照亮老柞山孩子们求知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