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
翠鸟。
□文/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湘竹
摄/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澍
萝北县嘟噜河湿地的水面上,波光粼粼。优雅的白鹭展开翅膀在天空中尽情翱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也在天地间自由飞舞……
此情此景,让从事多年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原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张永明倍感欣慰和振奋。20多年前他来到这里时,水面上还没这么多美丽的鸟。作为东北亚地区鸟类最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重要的繁殖栖息地,经过几十年来对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我省目前共有鸟类39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4种,每年春秋迁徙季节鸟类种群多达2000多万只。
丹顶鹤、白枕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这些驻足在龙江的珍稀鸟类种群,是天地间的精灵,也是我省生物多样性增加和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一面镜子。
保护候鸟 赖以生存的家
每年5月份的第2周,是我省的“爱鸟周”。从1981年开始,我省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十届“爱鸟周”宣传活动。这是我省普及鸟类知识,宣传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开展鸟类保护的重要活动。作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庆明从1998年上大学期间,就每年参与到我省的爱鸟周活动中来。
“那时候爱鸟周活动比较单一,就是到高校和社区分发爱鸟护鸟的传单。经过不断发展,如今爱鸟周活动丰富多彩,宣传形式变得多样化,全省各地分会场同时联动开展,涵盖人群也越来越广泛。”让吴庆明倍感欣慰的是,随着爱鸟宣传和自然教育走进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加入到了“护鸟大军”中来。
“在幼儿园小朋友和中小学生心里种下保护动物的种子,这样的理念能伴随他们一生。”在吴庆明看来,经过多年宣传浸润,我省各地市民的爱鸟护鸟意识普遍提升,如果发现打鸟捕鸟情况,市民都会拨打省林草局的举报电话或爱鸟志愿者的热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在有着几十年护鸟经验的张永明眼里,候鸟保护与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是候鸟迁徙不可或缺的软环境,保护候鸟赖以生存的湿地就是为了保护好候鸟栖息的家。
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全省有556万公顷湿地,是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湿地面积居全国第四。近几年,我省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工作,使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明显提升,鸟类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完成退耕还湿49万亩,扩大了鸟类栖息地面积,使我省鸟类种类和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志愿者的勇敢
从南到北,在候鸟迁徙的漫漫长路上,自发的民间候鸟保护志愿者扮演着重要的“先锋队”角色。
每年10月,来自绥化的志愿者管绍贤都会和队友前往呼兰河口湿地巡护。为了保障候鸟安全顺利迁徙越冬繁殖,自2017年末起,管绍贤和志愿者团队便对呼兰河流域鸟类迁徙通道开展了拉网式巡护。管绍贤和她的队友对流动鸟市售卖野生鸟类情况进行查访,与职能部门联动,有效打击鸟类非法售卖,并协助职能部门开展野生动物救助工作。
“保护区的看护和巡护人员比较少,保护区外还有多处零散的候鸟栖息地,大雁、野鸭等鸟类大部分在农田觅食停歇,基本都不在保护区管辖范围内。”作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张永明认为,候鸟迁徙过程中,志愿者的参与很有必要。
2019年至今,管绍贤所在的哈尔滨生态保护团队,联动哈尔滨市区县林草局、哈尔滨市森林公安局(转隶前)、绥化市林草局,开展春秋冬季巡护行动56次,团队行程1.6万多公里,巡护了700多个村屯,拆除、销毁鸟网750多片,销毁网杆1350多根。救助放飞白腰朱顶雀等野生鸟1.2万多只,销毁各类捕笼8700多个,无害化处理野生鸟死体约5000只。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候鸟保护工作几乎占据了管绍贤业余生活的全部。一到候鸟迁徙季,她每天都要花四五个小时业余时间在保护候鸟上。每当一只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又飞回天空,管绍贤十分激动,“看到它们展翅翱翔,我感受到了人与万物自然和谐共处的快乐,我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够感受这种感觉。”
保护自然 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候鸟?保护生物多样性?简单说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未来。吴庆明认为,在一个拥有70亿人口的星球上,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它们紧密相连。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张网,这个网里面的每一个点都很重要,每一个物种消失,都可能让这张‘网’慢慢坍塌。”吴庆明表示,生物链是一条完整的链条,这个链条维系着我们的生态平衡。
吴庆明还表示,保护鸟类、野生动物和大自然,对人类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野生动物为人类生活的世界增添了精彩,同时也为人类科技的发展提供灵感,比如雷达、潜水艇、安全帽的发明都来自于野生动物本身和它们的习性。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如吴庆明所说,保护候鸟,保护物种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