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〇三所科技人员

为海上油气田装上最强“中国心”

科技人员研讨项目。

操作机床。

编者按

又是一年红五月,龙江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发。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省考察调研。提出“四个坚持”重点任务,强调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破解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三偏”问题,再次明确了振兴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2018年9月,总书记再次到黑龙江考察并主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意味深长。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寄予厚望。

念兹在兹、情深意切,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总书记到过的地方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书记关心的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总书记推进的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效。本报记者沿着总书记考察的足迹,记录发展时序的年轮,定格灿烂幸福的笑脸,书写描绘好现代化新龙江改革发展新画卷的奋进与豪迈。

□文/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婧 李爱民 摄/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国红

手拿对讲机,眼睛紧紧盯着电脑屏幕,随着试验数据的不断变化,他向现场运行操作员发出指令……

坐在一台配置双显示器的电脑前,他仔细研究着不同的设计方案,时不时敲击键盘,输入新的解决思路……

调整机床加工数据,检查加工部件有无瑕疵,在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数字机床前,他穿梭忙碌……

5月的哈尔滨花香怡人,草木葱茏。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简称七〇三所)院内绿树环绕,空气清新。但所内科技人员无暇欣赏这份美景,他们徜徉在科技的海洋中,高扬自主创新的风帆,在与时间赛跑中,全力突破一个又一个尖端技术难题,向着世界科技高峰奋勇攀登。

热血奔腾背后,总有一个声音在激励他们一往无前:树立雄心壮志,敢于承接重大课题,精心攻克核心技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更多成果,不断为国家和民族争光。这是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我省考察调研来到七〇三所时,对现场科技人员的殷殷嘱托。

艰难险阻面前,总有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成为他们跨过沟沟坎坎最强大的支撑。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七〇三所视察了某试验平台和中小型工业燃气轮机产品展示后,与现场12名年轻的运行操作人员和等候在大门口的近50名技术骨干一一握手互动。这,化作时刻燃烧在每一名科技人员心底奋发图强的火焰。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海上油气田开发建设自此有了“中国心”

燃气轮机被誉为制造业里的“皇冠上的明珠”。5年前,该所刚刚启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项目。

中船重工龙江广瀚燃气轮机有限公司,是七〇三所全力推进的燃气轮机产业化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到七〇三所时,在部件展示区,拿起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燃气轮机核心部件——高温合金叶片,询问了该部件的核心技术,当前我们国家生产能力以及国外生产能力等情况。

当时,李名家是燃烧专业组组长,他就站在展示区燃烧室的部件旁。

“虽然总书记没有问到我的部件问题,但我看到总书记在听了我们所长的汇报后,很高兴。”现在已是中船重工龙江广瀚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七〇三所燃气轮机事业部党总支书记的李名家,在回忆当时的场景时,振奋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总书记在离开七〇三所时,与科技人员一一握手,作为其中一员,殷切的嘱托,始终激励他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国家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李名家说,在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要为总书记牵挂的事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天然气长输管线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国产化研制中低排放燃烧室及燃料系统研制负责人、海上平台25兆瓦级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研制负责人,5年来,李名家扛鼎“核心设备、关键技术国产化”大旗,挑灯夜战。5年来,家与单位,两点一线,李名家仿佛置身于世外,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科研攻关。

5年时间,1800多个日夜,25兆瓦级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填补了国产双燃料燃气轮机的应用空白,目前机组已在海上平台运行4984小时;30兆瓦级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于今年4月24日顺利通过国家鉴定验收,机组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两型机组的成功自主研制,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能源核心装备领域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海上油气田开发建设和天然气管道运输自此有了“中国心”。

摘取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七〇三所科技人员牢记嘱托,围绕自主创新和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持续发力的最好印证。

科技报国矢志不渝

边学边干走向创新最前沿

在一台配有双显示屏的电脑前,杨强快速敲击着键盘,显示屏上数字和图形不断变换。

习近平总书记与12名年轻的运行操作人员亲切握手问好,1985年出生的杨强就是其中之一。5年过去,他已经由试验人员转型成为研发人员,目前是燃气轮机事业部4个科研项目燃烧专业的技术负责人。

“每次回想起当时的画面,我都很激动。”杨强说,5年来,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仅攻读完了博士学位,获得2020年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而且从普通的研发人员成长为项目的专业技术负责人。

本科就学习动力工程的杨强,一直对自己的专业有着特别的热爱。做试验员,是通过自己的操作检验别人的研发成果。那时,他就在想,何时能拥有自己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成果。总书记的到来,再次激发了他科技报国的信念,一定要拿下博士学位,为推动我国燃气轮机国产化奉献自己的力量。

5年间,杨强没有在夜里12点前睡过觉,除了春节、国庆小长假能做短暂的休整外,他的字典里已经没有了节假日。

摸着自己日渐稀少的头发,帅气且爱美的杨强有些心疼。但他一点也不后悔,跟记者提到自己和同事们取得的成绩时还有些小骄傲:燃气轮机双燃料设计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靠一点点摸索。仅燃料间的切换试验就做了千余次,在不断的改进中,目前他们研究的双燃料机型燃料的切换只需58秒,大大高于立项要求的90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杨强又接了新的任务——天然气低排放双燃料燃烧室研制项目。他说,这个项目对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他一定全力以赴。

再苦再累不松劲

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把好试验关

高温高压高噪声,这是七〇三所大型蒸汽动力系统试验室的工作环境。1984年出生的芦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2个年头。

作为12名年轻运行操作人员中的一员,芦昊回忆当年情景时还很激动。时至今日,勉励的话语还时常回荡在耳旁,激励他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超越自我。5年过去,他已经从一名操作运行人员成长为七〇三所试验研究事业部副部长、党支部书记。

时而在控制室内眼盯电脑,通过对讲机向操作人员发出指令;时而走进试验现场,检查设备运行状态。作为试验现场负责人,芦昊要负责试验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现场安全运行、对外协调等,每一天的工作都紧锣密鼓。

“一个试验,经常24小时不停机,操作人员两班倒。”芦昊告诉记者,除了记者看到的“三高”工作环境外,他的工作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高强度。一次某燃机500小时可靠性试验,让他和操作人员连续奋战了20多天。

试验是检验科技成果的关键一环。芦昊说,为了让更多自主创新项目加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无论多苦多累,他都将牢记嘱托,以饱满的热情和过硬的本领把好试验这道关口,不断为国家和民族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