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米企联合南下闯市场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春英

眼下正是海伦市海北镇南众村水稻插秧期,看着村头整齐的水稻秧苗,南众村党支部书记徐影一心盼着秋天的丰收,再也不担心秋粮卖不出去。

徐影的底气来自于南众村强大的靠山——黑龙江乾粮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大米经营联合体,它联合周边村镇中小米企抱团发展,一起南下闯市场,仿佛一列加速前行的火车,不仅运走了南众村和周边村屯的水稻,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题,还带动南众村等曾经的贫困村一起踏上乡村振兴之路。

小米企联合成大公司

南众村有水田12000亩,人均拥有水田5亩多,水稻种植是南众村的第一支柱产业。2014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以往秋收后卖水稻曾是农民最发愁的事。

“2019年的水稻最不好卖,当年我们村4000多吨水稻压在手里。过了2020年春节,又赶上疫情,眼看着再不卖水稻就得发霉,大伙愁得不行。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到我们村后,联系上金利米厂,当年就收走了我们村的4300多吨水稻,一斤给我们1.44元,比市场价高出2分钱,把大伙乐坏了。去年金利米厂联合几家米厂成立大米联合体后,秋收时直接就把我们村里的水稻拉走了,随后反手就把钱点给我们,人家还不压价。所以去年我们村民坐在家里就早早把粮卖完了,一家至少增收上千元钱,多的增收五六千元钱。”卸下卖粮重负的徐影畅快地说。

“现在我们已经不是从前的小米厂,而是一家大公司了。”大米经营联合体的牵头公司、海伦市金利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利意气风发地说,“我们金利米业在海伦市百祥镇百义村成立,百义村也是贫困村。前两年在市场上单打独斗,从收购水稻到加工大米,再到市场销售都靠自己。因为订单少,开工率只有30%左右。2020年我们在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的组织推动下,联合6家小米企成立了大米经营联合体。现在成立不到一年,联合体不断壮大,我们总资产达到2.3亿元,种植基地达到4万亩,合作企业已经由原来的6家发展到12家。”

抱团发展走得更远

能接到中粮、北大荒等大客户的订单,将大米卖到广东、四川等南方地区,张维利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以前我们的生产能力不够,大米品种不全,量也供不上,所以只能找中小经销商,根本接触不上大客户。现在我们联合体有实力了,我们的大米不仅卖到了南方,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因为订单源源不断,我们的大米销量增长了50%,从春节前到现在一直在满负荷生产。”

大米经营联合体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联合,而是不断探索创新销售模式,在销区设置前置中转仓,化整为零进行灵活销售,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品牌规划,初步实现了从“种的好”向“卖的好”的转变。

成都销售前置中转仓负责人刘宇将他们的前置仓生动地比喻为“蓄水池”。“传统米企做销售只是派个业务员,在销区没有仓库,售后服务也做不到。我们联合体成立后,今年年初就在成都专门建了储量达到5000吨的前置中转仓,以它为中心辐射整个四川省。这样可以化整为零,调配生产量,随时运来大米,随时销售。还可以通过售后服务提高米价,打造品牌。目前我们在这里不到半年,就已销售大米1万多吨,而且我们1吨米价比四川市场同类产品高出100元。四川的消费者都高兴地表示,他们买到了真正的黑龙江大米。最近我们正做香米新品牌推广,让四川消费者了解咱们的好东西,把咱们寒地黑土的优势展现出来。”

为乡村振兴打下产业基础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提升是关键。大米经营联合体的推动者、省发改委驻南众村工作队队长张永祥表示,组织分散的米企联合起来,各自发挥贸易、生产和销售等优势,统一面对市场,短时间迅速做大。这样避免重复投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全产业链成本,提高市场议价能力。

当前,大米经营联合体正加快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其科学的内部框架已基本形成,即依据大米行业生产链条,建立原粮贸易、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物流供应等四大业务板块。同时联合体正积极开拓全国市场,目前在四川、陕西两省已取得良好进展。将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四川省内9个市(地),设置前置中转仓10个。计划全年销售珍珠米20万吨、长粒香米10万吨、稻花香米5000吨。

大米经营联合体的有益探索,将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坚实产业基础。张永祥说,未来他们将组织成员企业与相关行政村,特别是脱贫村签订产业带动协议,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人员就业。

徐影高兴地表示,在联合体的实力支撑下,现在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正在南众村筹划打造一条万亩水田景观大道,道路两旁将成为当地大米品牌推介示范基地。这是一条通村之路,也将是一条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