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主办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把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好、弘扬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社长 许宝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论述,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创造奇迹的党,中国共产党人是善于创造奇迹的人,一百年来创造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也创造了惊天动地、感天憾地、补天柱地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历久弥新、深入人心、永续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立足“两个大局”,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要把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好、弘扬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历史因精神而生动,也因精神而伟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是建立丰功伟绩的历程,也是不断创造生成其伟大精神的历程。党先后走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及进入新时代的不同时期,孕育锻造出近百种伟大精神,构筑起一脉相承的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的精神谱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开端的许多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主要有雨花英烈精神、南昌起义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南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吕梁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中也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带领全国人民不畏艰险、坚守信念、敢于牺牲、勇往直前,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拨又一拨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革命精神。一个精神就是一座丰碑,不仅矗立在我们走过的路上,提示我们不忘过去,也矗立在我们心中,鼓舞我们坚定地走向未来。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率领人民继承革命精神,发扬优良传统,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又一批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冲锋在前,牺牲奉献,体现了共产党人重整山河、改天换地精神。这一时期创造产生的具体精神形态主要有:抗美援朝精神,老西藏精神及“两路”精神,垦荒精神,西迁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抗震精神等,其中也包括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一系列精神既与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又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特点。这一系列精神既是推动我们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大动力,也是坚定我们社会主义必胜信念的精神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也创造培育了饱满丰硕的精神果实。这一时期产生的具体精神形态主要有:小岗精神,拓荒牛精神和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浦东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改革开放是这一时期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精神也成为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改革开放旗帜指引下,党带领人民冲破阻碍、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的历史篇章。这一系列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兼容并蓄、敢闯敢试的时代特征,焕发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奋斗精神,他鲜明提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新时代形成以奋斗为主题、以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为主要代表的精神图谱,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蒙古马精神、新时代硬骨头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成为图谱中的闪亮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等进行重新阐释,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他还一再强调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钉钉子精神、宪法和法治精神等,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两个大局的历史担当。奋斗精神展现了党带领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永不懈怠、久久为功的奋斗姿态和风采。

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髓要义

尽管构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具体精神产生的时代不同,呈现的形态各异,但不管是重大事件的体现,还是一段特殊经历、一个革命圣地的标记,也不管是以一个特定的群体命名,还是以一个共产党人个人名字命名,从本质上看,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改造客观世界相应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价值形态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有机融合所凝筑的精神丰碑,以独特的文化形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凝聚而成的伟大精神品格。在具体内涵和呈现方式之上,有一种相通相承的本质内核贯穿始终,有一些长存不移的价值理念跨越时空。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本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无论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种精神,理想信念都贯穿其中,都镌刻着理想信念的烙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定理想信念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最深层的本质内核,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精神气质上的最深刻反映。

斗争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题主线。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和奋斗的艰辛,胜利果实从来都是从斗争中来,发展成就从来都是从奋斗中得。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怎能不深深铭刻上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无不印满奋斗足迹,一路辉煌无不是奋斗的辉煌。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一部奋斗史,斗争和奋斗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主题。无论从谱系中的哪一种精神当中,我们都能读到斗争和奋斗的回声,都能领悟斗争和奋斗的真谛。

牺牲奉献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昂扬基调。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切成就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取得的,有斗争就会有牺牲,有奋斗就要有奉献。我们共产党人从来都是不怕牺牲,从来都是勇于奉献。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就达2100万人。和平建设时期同样有牺牲。就拿我们刚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脱贫攻坚来说,党中央一声令下,数以百万计的扶贫大军奔赴全国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日夜奋战在扶贫第一线,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共和国的脱贫攻坚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人类奇迹,一大批共产党员的付出和贡献同样彪炳史册,脱贫攻坚锻造出的脱贫攻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增添了崭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牺牲奉献的最新诠释。

创新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高尚品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基本品格。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也是富于创新创造精神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创新创造精神始终不移。中国共产党传承了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将创新创造熔铸于精神谱系之中。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社会,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理论新飞跃,并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推动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创新创造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品格。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发展过程本身,就已蕴含了党在自我革命基础上不断强化主观世界改造的创新创造意志。

为公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政治本色。政党是为政治目的而存在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政党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庄严宣示了立党为公、兴党为民的宗旨使命,一百年来,始终把人民当作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始终牢记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政治本色。这一本色不仅铺展在我们的旗帜上,体现在我们的实践中,也贯穿在党的精神谱系里,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性质宗旨的生动写照。

三、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鼓起龙江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近年来黑龙江在研究、阐释、宣传东北抗联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学习时报也刊发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不少文章还产生了较大反响,比如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何伟志写的文章,在学习时报刊发后,经过转载阅读量达到了数百万。即使这样,我觉得,黑龙江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等“四大精神”方面,仍大有文章可做。

黑龙江是红色基因大省、红色资源大省、精神财富大省,是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较早的地方和前沿通道,十月革命后,一批拥护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通过中东铁路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并途经这里去苏俄。1928年周恩来等30余名党代表途经黑龙江去莫斯科参加六大。在黑龙江这片光荣土地上,党领导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支援解放战争参军69万人,动员民工130万人次,涌现出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杨子荣等革命烈士,涌现出八女投江等事迹。建设时期又涌现王进喜、马永顺、王启民、刘永坦等先进模范。对红色历史资源的研究,既要向广度拓展,也要向深度挖掘。比如,围绕东北抗联精神,怎么把东北14年抗战与全民族抗战的关系说得更彻底,怎么把抗联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地位说的更清楚,要不要在抗联精神之下对抗日英雄烈士的代表人物进行挖掘和提炼,上升到精神谱系的层面,如赵一曼精神等等。

要把抗联精神等精神财富,转化成奋进龙江的精气神,变成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最终变成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从红色基因到绿色发展,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这其中转换的通道、路径、形态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讲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也讲意识的反作用,也就是讲精神对物质世界创造的作用。看不到精神对物质的作用、对实践的作用,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联精神,鼓起龙江全面振兴的精气神,进而实现龙江高质量发展、人民高质量生活,这才是目的,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大课题。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着力点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副会长 仲海涛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省时突出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三省最为丰富、最为独特、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当属东北抗联。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东北各民族组成的抗日武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斗争长达14年之久,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孕育了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新时代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大有裨益。近年来东北三省党校系统围绕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党性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还应着力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要对东北抗联精神内涵进行统一、准确、凝练、形象的概括

东北三省的抗联研究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组织起来共同研究抗联精神内涵,尽早形成统一、准确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概括抗疫精神时表述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种高度凝练而又十分形象的表述,对于概括抗联精神颇具借鉴意义。这种凝练形象的表述风格,便于将抗联精神有效融入到党性教育中,至于具体表述可再做进一步研究探讨。

要转变宣教思路紧紧围绕增强感染力设计现场教学流程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在东北抗联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中,多是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一些地方通过罗列历史事件、阐述人物生平进行宣教,令受教育者感到走马观花、触动不大。调研启发我们,在对大的历史背景进行简单交代后,要紧紧围绕增强感染力来设计流程。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入挖掘东北抗联资源中的感人事迹。二是要精心编辑讲稿。三是要不拘一格选用现场教学教师。四是要积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

要拓宽覆盖面变被动等人来为主动走出去

当年东北抗联为了躲避敌人优势兵力的“讨伐”,多选择在深山密林里打游击。因此,留存下来的遗址遗迹也多是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我们不能拘泥于地域条件限制,还应该通过创新宣教模式拓宽教育覆盖面。我们应该从以往的被动坐等参观者到遗址遗迹现场,变主动的走出去,将遗址遗迹主要内容制成流动展板或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文件,由宣教人员携带,广泛走进党校、高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乡村等进行宣讲。这方面东北地区大型纪念场馆近年来已有尝试,但总体来看力度不够。

要注重联系学员思想实际将感性触动升华为理性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因此,如何“对照抗联英烈,补足精神之‘钙’”,成为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党性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打足打够感情牌的同时,还应注重从理性上启发学员深入思考,当年东北抗联广大将士因何能够义无反顾地勇赴国难?因何能够克服巨艰万难长期坚持抗战?因何能够面对严刑拷打和死亡毫无畏惧?其内在的原动力是什么?如此便可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员深刻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教育引导学员在“信不信”“做不做”“做多久”三个问题上,以抗联先辈为榜样,通过切实有效的路径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推动龙江振兴发展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麻秀荣

新时代新征程龙江要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抢抓机遇,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既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力量,又要传承好、发扬好龙江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的强大力量,为兴省富省强省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东北抗联精神是共产党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优秀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和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必将对开创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新局面发挥价值引领和激励导向作用,推动龙江振兴发展再创新辉煌。

激发龙江振兴发展的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干事创业的重要前提,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事业发展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东北抗联将士用生命和鲜血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十四年的不屈不挠的战斗,他们以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坚持抗战到底,涌现了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冷云为代表的抗联英雄,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头颅可以抛掉,鲜血可以喷洒,坚持一息尚存就血战到底的决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进入新发展阶段,龙江振兴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积攒了持续发展的后劲,但站在全国看龙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困难压力较大,但我们决不能气馁,也不能消极无为,而要奋起直追,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奋力走出龙江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增强勇于担当的政治自觉

勇于担当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当年面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挑重担,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场,他们舍小家,救国家;舍亲人,救人民;舍生命,救祖国,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日的钢铁长城,彰显了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前新发展阶段,龙江干部要切实担负起重大使命责任,始终把“国之大者”牢记在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体现新担当,必须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承担起筑牢国防安全的重大任务,做好维护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保障能源安全的坚强后盾,建设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实现产业安全的有力支撑,要抓住机遇因势而动,精准把脉龙江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振兴发展实践中抓落实、求实效,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敢担当、善作为,在坚守为民情怀中办实事、解难题。

汇聚起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劲势头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指引伟大的时代发展。新发展阶段龙江处于新的伟大实践中,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年东北抗联所处环境十分艰苦,面对残暴的敌人,常年在密林行军打仗,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冻、饿、病等因素导致的部队减员不亚于战争伤亡,但这一切困难并没有吓倒和动摇抗联将士们抗战到底的决心,因而成为敌人杀不绝、困难压不垮的钢铁之师,这也成为抗联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目前落实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如何实现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点、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仍需我们增强奋发有为的干劲,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打破路径依赖,实现做优存量,扩大增量,善于“借船出海”,弥补发展缺欠,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奋力实现“十个新突破”。

提振龙江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是百年大党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东北抗联能够坚持十四年之久的力量源泉。抗联将士是为东北同胞摆脱被奴役的悲惨命运,而毅然走到抗日前线,并以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怀和优良的作风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抗联才能以3万之兵抵抗日伪军几十万军队,才凝聚起全民族抗日的铜墙铁壁,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当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在龙江振兴发展中,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贯穿始终的要求,用心用情、周到细致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为民服务的新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此凝聚起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的强大力量。

环境险恶方显英雄本色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洪军

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革命前辈彭真说过: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一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二是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就坚持时间和艰苦程度而言,东北抗联的苦斗超过前两件事,并孕育了东北抗联精神,求真务实、善于创新就是其精神内容之一。

求真务实,面对实际。东北抗联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异常恶劣,东北的冬季既寒冷又漫长,气温常常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伴着鹅毛大雪,自然食物难以寻觅。抗联战士常常穿着破旧的棉衣御寒,冻得断指裂肤,夜间只能在临时筑起的雪墙里围着篝火,以暖身驱。炎热的夏季还要忍受着蚊虫叮咬。不仅如此,比自然环境更险恶的是,东北抗联将士面临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政府的残酷镇压和“讨伐”,为彻底消灭被日军称为“满洲治安之癌”东北抗联,日伪当局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治安肃整”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到1938年时增至40万,1941年增至75万。日本侵略军除驻守边境对抗苏联之外,还以与其相当的兵力投入“讨伐”抗日联军,每战皆集中超过我军十几倍至几十倍的兵力,进行花样翻新的搜剿、“讨伐”,一旦发现抗联将士就“像壁虱一样盯住不放”。

为了袭击敌军或摆脱敌军包围,抗联将士常常连续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年,在深山密林里穿插前行,常有野兽蛇蝎出没、伴行,他们以野草充饥、冰雪解渴,风餐露宿,他们缺医少药,因冻、饿、病、战、伤而牺牲的人很多。他们顽强地生存和战斗,无愧于党中央“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的赞誉。

东北抗联将士的生存,始终伴随不断战斗、不断创新。战略防御,反“讨伐”的作战形式,很容易使我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就要求我军要特别注意机动灵活的作战,要实行战略防御中战役战斗的进攻,力求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保存并发展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值得庆幸的是,抗日联军不但在游击战争中形成了英勇顽强的战斗风格,而且形成了崭新的战略战术原则。总结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可以看出,它所采取的战术原则,大体有以下几种:奇袭敌军的据点;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内线中的外线作战。实践表明,采取这些战术,易于发挥我军优势,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在作战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关于东北抗战的战略战术。杨靖宇在领导游击战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并能够娴熟运用的一整套游击战术,创造了“三大绝招、四快、四不打”战术,被誉为东北运用抗日游击战略战术第一人。赵尚志在反“讨伐”斗争的实践中,注意总结积累对敌游击作战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指挥战斗的艺术和战略战术水平。他在指挥战斗中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熟练地掌握“分散”“集中”与“转移”三项用兵方法,并总结出十种游击战略战术。周保中在1935年12月25日给吉东特委的信中,首创提出了“小群游击队活动”和“游击根据地之建立”的概念,这是在总结游击战争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开展“小群游击队活动”是游击战争中的一项发明和创新,当我军力量较强、敌军力量弱小时,可开展一般意义的游击战,而在敌军力量很强、我军力量很弱时,就可以利用“小群游击队活动”方式与敌人战斗。而“游击根据地之建立”的概念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东北是日本独占的殖民地,日伪当局不断开展对抗日军队的“大讨伐”,又大规模实行“归屯并户”政策,很难建立起长期的、巩固的根据地。“游击根据地”的特点是随着游击战争的开展与抗日军队开辟的游击区紧密相连,根据地不固定,即“根据地搬家”。

第三路军各部主要以骑兵部队为主,行动迅速、机动快捷是其特点。各骑兵部队采取大步前进、大步后退的游击战术,突击、伏击、袭击、阻击、截击、追击日伪军,对敌具有较大杀伤力。1939年3月,李兆麟在听取了冯治纲的汇报后,热情赞扬了第二支队在田家船口伏击战和谷家窑突围战斗中赢得胜利,明确指示:“在敌强我弱的统治区域内开展游击活动,不能固守在一个地方,要贯彻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采取夜袭、突袭和远距离奇袭的战术,才能有力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已。”

东北抗战面临的是一场中华民族从未经历过的全新反侵略战争,是穷凶极恶的日本关东军和统治机构完备的伪满政权,同时所处自然条件之差,为人类历史所罕见。为了生存和胜利就必须创新开展战斗。东北抗联将士以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世人的敬仰,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任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也树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

我们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进一步激发东北人民的创业热情,增强东北人民的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和战胜困境的信心,养成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为东北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抗联歌曲的继承与发展

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智深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整合东北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这支队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前仆后继,英勇作战,历尽艰辛,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东北抗联精神由此形成并影响着几代东北人民。在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抗联歌曲也应运而生。抗联歌曲主要有抗联将士自己创作的歌曲和流传在东北民众中歌颂抗联的歌曲,记录了东北人民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不仅激励了当年抗战军民的斗志,也警示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那段苦难屈辱的历史,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抗联歌曲的代表作、由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创作的《露营之歌》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革命历史歌曲,映射着东北抗联精神的伟大光芒。

在东北抗日斗争中,抗联歌曲为鼓舞士气、抒发家国情怀、宣传我党的抗日政策乃至瓦解分化敌人斗志等,起到了巨大作用。1940年抗联三军总指挥部机要秘书兼电台台长崔清洙,把当时在部队中传唱的一些抗日歌曲汇集起来,形成《东北抗日联军歌集》油印本,分发给参加训练班的干部和总部教导队的战士,并教大家学唱。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同志得到了一本,并始终珍藏在身边。李敏十分重视抗联文化和抗联精神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她生前创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建成开馆时,李敏把她保存的这本珍贵的《东北抗日联军歌集》捐献给东北烈士纪念馆。新中国成立后,李敏同志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出版了《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陆定一同志作序,康克清、谷牧、韩光、洪学智、王明贵等同志题词。这是一本抗联歌曲集大成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影响深远。后来,李敏同志无论在讲演还是在采访中,谈到抗战历史时都要现场唱几段抗联歌曲,让更多人了解抗联歌曲。为了更好地宣传抗联精神,李敏同志还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艺术团”(原名“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多年来,她带领艺术团把抗联歌曲和抗联精神唱遍了东三省并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园里。

新中国成立后,抗联歌曲暨抗联音乐有了新的创作和发展。1949年由凌子风导演,张铮、岳慎主演的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中华女儿》就是歌颂东北抗联八女投江事迹的,其中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抗联时代色彩。1950年,鲁艺学院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歌剧《星星之火》在哈尔滨首演。该剧由李劫夫等担任作曲、侣朋等担任编剧。该剧的主人公抗联小战士李小凤的原型就是李敏同志。剧中的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脍炙人口,广泛流传,至今不衰。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复排该剧,主创团队对剧中很多音乐进行了修改和再创作,加入了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交响曲等多种音乐形式,把该剧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和思想高度。反映抗联历史的著名影视作品《归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飞》、电视剧《赵尚志》片尾曲《嫂子颂》等都是广为流行的抗联歌曲。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也产生了不少歌颂抗联的创作歌曲。1993年,我省作曲家赵连弟创作了歌颂镜泊湖战役的优秀抗联歌曲《古道当年响马蹄》,由著名歌唱家、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吴雁泽演唱。后来,省电台文艺部主任李胜权也创作了数十首抗联歌曲,代表作是《悼赵尚志将军》《万民永忆女英雄》等,由哈尔滨歌剧院歌唱家张强、孙维佳演唱。2008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出品了第一张抗联歌曲专辑《战火中的旋律》,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宋平同志题写片名,周铁农同志题词,张智深负责音乐制作。由张智深作曲的反映抗联战士和东北人民鱼水情深的歌曲《乳娘》,由著名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由王丽霞演唱、歌颂李敏感人事迹的《你一辈子都在歌唱》,获得省“群星奖”金奖。

近年来,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出版了《抗联歌曲——声乐教材》和反映新抗联歌曲创作历程的《松江破雪起洪波》等著作,发行了能够全面反映新老抗联歌曲背后故事的著作。通过继承和发展抗联歌曲,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让东北抗联精神成为振兴东北的强大精神力量,让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东北人民心中不朽的篇章。

东北抗联斗争的历史经验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李波

在反对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在世界反法西斯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极不相称,孤立无援,同时还要克服恶劣自然条件的极限挑战。就是在这样极端残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东北抗联始终坚持抗日斗争,打击和牵制了数十万的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系统总结东北抗联坚持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教育和鼓舞各族人民在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意义十分重大。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积极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根据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中共满洲省委以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形式,广泛组织各地人民武装,进行长期的游击战争。东北各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抗日救国会,吸收和引导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抗战。1934年统一了全东北抗日武装的名称、编制,南满的磐石游击队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东满的延边游击队编成第二军,珠河游击队编成第三军,以密山游击队为骨干编成第四军,吉东同盟军编成第五军,汤原游击队编成第六军,饶河、虎林游击队编成第七军。这些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军政素质较为过硬,紧紧地依靠群众与日寇进行坚决斗争。1935年统一了抗日联军的组织领导,编成了十一个军和一个独立师。为了迎接新形势,依照中共中央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分编为三路,确定三个方面的游击作战。在东北抗联转移到苏联境内后,经共产国际批准,成立了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后称东北党委员会)。东北党委员会既是旅党委,又是东北党组织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全东北党组织的临时最高领导机关。东北党委员会成立后,抗联教导旅结合实战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正规系统的军事训练,政治学习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革命理想高于天战胜了抗日中的艰难险阻

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但他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由于敌强我弱的原因,东北革命斗争形式主要是山林游击战。采取这种斗争形式有其历史必然,是东北革命的优点之一,但是在敌人重兵围剿下退居山林使得抗联的斗争经常面临生存危机,饥饿、寒冷等情形夺走了很多抗联将士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革命武装,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理想信念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升华。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赵尚志赋诗强调:“现身为抗日救国真荣耀,抵挡那倭寇匪徒的残暴,纵然阵亡了无数英豪,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一朝。”东北抗联正是靠着这种“抗日救国真荣耀”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前仆后继的与日军在冰天雪地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了早日实现把侵略者赶回老家去的铮铮誓言,抗联战士们克服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空腹与敌军搏斗,饿了挖野菜,吃树皮、草根。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不但没有磨灭抗联战士们的意志,反而磨练了他们勇敢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句东北人民家喻户晓的抗日歌词成为东北抗联克服困难的生动写照。

五湖四海的革命者共同致力于东北抗日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使得中日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打败法西斯成为革命者的共同意愿。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数百名党团员从关内来到东北地区坚持对敌斗争,魏拯民、杨靖宇、冯仲云、周保中、赵一曼等都来自关内各地。在党的领导下,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也都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团结抗战的特点。如:鄂伦春族同胞不仅直接参加抗联队伍,还利用自身能骑善射熟悉地形的优势,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和帮助抗联,为其送信、带路、侦查敌情、运送物资等。在中国东北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朝鲜和苏联的革命者也都给予了宝贵支持,他们与中国同志并肩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朝人民的游击武装在东北各地开始活跃起来。李红光、崔石泉、李启东,这些游击队的朝鲜族领导者让敌人闻风丧胆。东北抗联组建后,金日成、金策等朝鲜革命者成为各路军的领导人之一。据粗略估计,先后有十数万朝鲜人民参加了这一艰苦的英雄事业,数以万计的朝鲜烈士为中朝民族解放战争的革命事业流血牺牲。在转移到苏联境内后,为了增强革命力量,东北抗联又吸收了苏联远东地区新参军的东方少数民族战士。

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东北抗日斗争的始终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势力,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抗联植根于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在艰难岁月中长期坚持下来。对此,杨靖宇很有感触:“没有根据地人民的支持,部队就像没有油的灯芯。我们绝不做没有油的灯芯,什么时候也不能脱离群众”。东北抗联从建立伊始,就非常注重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依靠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用群众纪律来保证群众路线的实施。从东北抗联入队誓约:“我必定要爱护同胞人民,决不倚仗势力,利用机会欺侮人民,或营私作弊。对于同胞妇女和劳苦兄弟,特别尊敬和保护他们。”到“不拉夫、不派款、不扰民”的“三不”政策,使得抗联部队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东北人民对东北抗联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疯狂的日本侵略者为了切断老百姓对东北抗联的后勤支援,一方面强制推行“归屯并户”政策,另一方面严厉打击甚至是杀害与东北抗联有联系的老百姓。但这些极端的法西斯措施并不能改变人民群众对东北抗联的真心支持,密营的后勤供给仍在困难中坚持,情报传递仍然在冒险中进行,打探敌情仍然在隐蔽中开展。东北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开辟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迅速站稳脚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东北抗联的良好群众工作基础。

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条件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张磊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战场成为全国抗日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是全国抗日战场上的薄弱环节。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生死斗争中,长期艰苦的战略防御与战略相持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意味着关内战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直接支援东北。而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则从侵华、侵苏和称霸世界的战略全局出发,加快了变东北为侵华战略总后方和桥头堡的步伐,对东北人民的法西斯统治也更加严酷。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东北抗联孤军浴血的战斗激励着全国人民的抗战斗争。正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全国总抗战使东北人民感受到了坚强的后盾,也增强了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顽强抗战的决心,东北抗日联军以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诠释着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和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铸就了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先决条件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始,就十分重视东北工作。从1923年东北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到1945年中共东北委员会向中共中央东北局移交组织关系,经历了22年艰苦斗争历程。东北党组织领导东北人民参加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领导东北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武装斗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于1931年9月19日至22日连续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等三个文件,强烈谴责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卖国误国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全国人民举行民族革命战争以驱逐侵略者,拿起武器以抵御外辱。从1932年初开始,满洲省委陆续派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到南满,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珠河,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汤原,开展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他们指导当地党组织并同当地领导人一起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夺取武器,从无到有,先后创立了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巴彦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诞生之后,就以崭新的思想风貌和战斗风格活跃在战场。

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北抗日战争的战略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共东北党组织领导的东北抗联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极端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一直坚持和领导东北抗联和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直到最后胜利。这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有东北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以及广大共产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因为有为了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的崇高革命精神,是因为有始终心向党中央、胸怀伟大祖国的高度党性原则。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先决条件。

东北抗日联军的优秀品质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内在因素

在东北人民最痛苦无望的关头,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组建抗日武装、保卫领土的历史使命,独立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决心收复一切失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东北抗联从几百人的游击队开始,就向日本法西斯开展了猛烈的攻击,至全国抗战爆发前,东北抗联与敌交战上万次,袭击城镇百余座,游击活动遍及70余个县。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东北各界群众纷纷加入到抗日斗争行列,东北抗联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对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外敌入侵,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来自不同民族和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其出身、经历各不同,但都能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以抗日将领杨靖宇、赵尚志、夏云杰、赵一曼、冷云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顽强战斗、英勇不屈,毅然决然地献出宝贵生命,长眠在白山黑水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丽的爱国诗篇。正是有了东北广大军民万死不辞、一往无前的奋斗意志,有了这种忠贞刚烈、威武不屈的优秀品质,才产生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他们是不甘屈服外敌的中华民族精英,是中华民族的忠诚儿女,其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传承。

东北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客观原因

东北抗联斗争的极端艰苦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就自然环境而言,东北地处中国北方一隅,长达半年的漫长严寒冬季,在白山黑水间,在莽莽林海雪原,气温在摄氏零下三四十度,抗联战士有的身无棉衣,在漫山遍野、大雪覆盖的原始森林营地苦撑,山菜、野果无处寻觅,冻伤疾病时刻威胁着抗联官兵。在渺无人烟的丛山密林中,抗联将士用雨水雪水解渴,用树皮野菜充饥,但他们却一直保持着旺盛斗志。《露营之歌》是抗联生活的真实写照,歌词用时间顺序描写了抗联春夏秋冬的露营生活,在空间上从松花江畔到小兴安岭,从镜泊湖到嫩江平原的广阔天地,著名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对抗联艰苦露营生活的生动描述,而“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则是抗联战士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和英勇顽强斗争精神的写照。它所表现的中华民族那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就生存环境而言,东北抗联始终处于日本侵略者严密的殖民统治下,为了镇压和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日伪统治者集中优势兵力对抗联进行武力“讨伐”和“围剿”。敌人采取密集搜捕的“篦虱战术”,毁坏抗联密营。通过建立“集团部落”,残酷制造“无人区”,彻底断绝民众对抗日部队的物资支援和人员补充,使抗日部队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丧失基本的生存与活动条件,在深山密林中过着艰苦的露营生活。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下,抗日游击区不断缩小,东北抗日联军许多指战员相继牺牲,无数抗联战士于频繁战斗、饥寒交迫的险恶环境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东北抗日联军坚持了14年,歼灭了大批日伪军,靠的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英勇献身的东北抗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