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燃情岁月是永不褪色的记忆

参观者瞻仰纪念馆内王震将军塑像。

□文/摄 张昕猛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伟民

“北大荒有多大?5.5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都大;北大荒有多肥沃?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之美称。当时的北大荒有多荒凉?著名诗人聂绀弩写了一首北大荒诗歌,诗中写到‘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和狼’……”

5月19日,“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到位于鸡西密山市当壁镇兴凯湖畔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内,随着讲解员充满深情的讲述,一幕幕战天斗地、傲雪欺霜,以伟大的革命精神改变生存环境的历史画卷展现在采访团成员眼前。

肃穆站立在王震将军雕塑前,在馆长丁军的带领下,采访团成员一起向王震将军三鞠躬。丁军庄重地说:“将军的骨灰安放在这里,来访者一定要鞠躬。这是对将军的尊重,也是对北大荒的尊重。”

始建于2001年9月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建筑面积1174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历史及其环境物证的综合性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园区内,拾级而上,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占据着整个纪念馆园区的核心部位,述说着以王震将军为首的北大荒英雄群体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性贡献,折射出北大荒精神的耀眼光芒。纪念碑旁边,零星点缀着“五色土”“大荒初拓”“艰辛岁月”等几个小品,这些小品向所有参观者倾诉着一段段拓荒的历史,和建设者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畏艰辛、无惧塞外寒冬、野兽蚊虫等种种困扰,住窝棚、地窨子、马架子,在付出了自己全部青春甚至牺牲生命的巨大代价后,终将曾经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今日的‘北大仓’。”在丁军充满激情的讲述下,“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生动地呈现在记者眼前。

在十万雄师进军北大荒展区,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采访团成员面前。“这张照片是1958年4月12日,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火车站广场召开欢迎来北大荒开垦的转业官兵动员大会。面对十万官兵,王震将军鼓励大家要战胜困难,徒步向荒原进军。战士们响应将军的号召,踏着冰雪徒步走向荒原,最远的八五八农场走了三百多里。” 丁军介绍王震在密山开会讲话照片时说道,随着雄师十万直取荒原,使北大荒开发建设进入了历史上的高峰,到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41个农场,700多个生产队。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现有五个展厅,馆内实物藏品共计960余件。建馆十多年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爱国精神、北大荒精神,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未成年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课堂。

“人们赞美拓荒者,歌颂拓荒牛,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精神。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学习他们的精神,在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从上海市来的张先生参观完纪念馆感慨道。

如今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已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黑龙江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

新时代,新征程。英雄的北大荒人继续传承北大荒精神,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传奇故事续写属于自己的“老兵新传”,继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恢弘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