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县巨宝镇巨宝村赤芍种植基地。
甘南县巨宝镇中药材种植基地。
于海芳在小药园里查看赤芍长势情况。
大庆市大同区中药材种植基地。
大同板蓝根。
泰来大叶青。
□文/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立东
你可能知道板蓝根颗粒,但你不一定认识其主药材板蓝根;你可能熟悉双黄连口服液,但你不一定了解其主药材黄芩。
药品卖断货,药材卖出天价……非典!新冠!成就了板蓝根颗粒和双黄连口服液,也创造了中药材板蓝根和黄芩的岐黄神话。
记者在齐齐哈尔、大庆采访时,中药材品种板蓝根、黄芩、赤芍、关防风等代表我省特色的道地中药材被频繁提起,产业发展之路也在不断探索中渐渐明晰。
巨宝镇“起死回生”历程
给全县打开以药致富思路
甘南样本:敢于试错 不怕“交学费”
说起如今甘南县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县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主任隋汝龙跟记者从巨宝镇聊了起来。
巨宝镇曾经走出去一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叫于文涛。因为赶上政策好,他经营药材赚得第一桶金后回乡种植中药材,带领乡亲们以药致富。
2013年,于文涛在巨宝镇流转了3万亩土地,种植板蓝根、红花、赤芍、关防风、黄芩等13个品种药材。2016年上秋,连续降雨致涝成灾,眼看要起收的中药材烂在地里,几乎全军覆没,赔了3800多万元。于文涛没有消沉,而是把产业重点转向中药材加工上,最终起死回生。
时任巨宝镇副镇长的隋汝龙说,他和镇领导班子成员从老于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接着干”。
2017年春,巨宝镇7位班子成员带头种中药材,选择10个不同品种中药材在7个村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那年桔梗不出苗,黄芩行情不好,红花丰收但烂根……”认识到对风险预估不足,大家决定有针对性调整种植品种。
2018年,巨宝镇大量增加红花种植面积,不想到秋一场大涝将遍地红花葬送。“马彦秋领种的700亩中药材赔了26万元,我领种的400亩中药材赔了30多万,镇党委书记领种的700亩赔了70多万。一万亩药材,两年,惨败!”隋汝龙感慨地说。
2019年初,省农业农村厅中药材发展处处长修国辉与甘南县长苑正红的一场促膝深谈和头脑风暴扭转了乾坤。大家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少量的赤芍、关防风、黄芩等道地中药材品种在两年中表现不错,于是得出三条结论:其一,发展道地药材,确定赤芍、关防风、黄芩为三大主栽品种;其二,以短养长,关防风和黄芩周期两年,赤芍周期5年,用成本低、收效快的关防风和黄芩养投入大、收益高的赤芍;其三,大面积与小块地种植相结合。
2019年,巨宝镇中药材种植企稳回升。这一年,巨宝镇中药材种植产值5千万元。
巨宝镇的举动引起了甘南县委县政府的关注。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借鉴其成功经验,确定了赤芍、黄芩、关防风为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据悉,2020年甘南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0.5万亩,产值可达5亿元。
“庭院+规模”创新种植模式
政府不惜重金扶持
5月15日晌午,初夏的阳光暖暖地打在于海芳的脸上,也洒在他家4000株赤芍地上。2017年,老于响应巨宝镇政府号召,在房前屋后建起一个不到500平方米的小药园。
前4年赤芍籽卖了7700元,去年行情好,每斤赤芍籽高达13.5元。“今年预计可收入5.3万元。”老于说,他决定明年把自家7公顷玉米地调茬种上赤芍,“那得多挣多少钱啊!”
老于的小药园“红了”,领导大会小会讲,群众一波波来看,成了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活教材。
与老于相比,马彦秋的规模种植之路走得要早一些。身为巨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他,2017年领头成立巨秋道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头种植中药材3000亩。
巨宝村是甘南县大村,701户常住人口中有525户种植中药材;关防风、赤芍、黄芩等9个品种1.03万亩,实验园15亩,育苗阳光棚10栋,育苗育种基地500亩,已实现育苗、育种、种植、销售一条龙的良性发展状态,吸引了四川好医生药业、黑龙江参鸽药业入驻建厂。
据悉,巨宝村20%的土地种植中药材,年均实现收入500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0%。目前,巨秋道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3万亩,是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合作社,2020年收入实现9000万元。同年,马彦秋被评为全省“中药材生产大王”,巨宝镇也跻身中药材种植大镇行列。
甘南县副县长孙彦省告诉记者,2020年,全县中草药种植面积达10.6万亩。“无论是庭院种植还是规模种植,县政府都不惜重金扶持。”
据悉,甘南县中药材种植补贴分两大块:一是庭院种植。种赤芍每亩补贴1900元,种黄芩和关防风每亩补贴600元;二是规模种植。种赤芍、关防风、黄芩在省级补贴的基础上,达到3000亩、6000亩、10000亩分别再给予每亩100元、200元、300元一次性补贴。
2020年,甘南全县中药材种植补贴资金高达4800余万元。“扣除省级财政支持的700万元,县级财政拿出4000多万元用于种植补贴,这在全省也是少见的。”孙彦省说。
今年,甘南县继续加大补贴力度。“今年政府补贴资金近9000万元,除省级补贴外,县财政再拿出7000万元。”隋汝龙说。
请进来、走出去 看后浪和前浪的故事
大同与泰来:你追我赶 跑步进阶
数据显示,我省板蓝根占全国份额的50%以上。而我省50%的份额,近年几乎被大庆大同区和齐齐哈尔泰来县包揽。两地孰轻孰重,不分秋色,暗暗较劲儿。
论种植面积,泰来板蓝根目前远超大同;但论吸纳能力和影响力,泰来与大同不可同日而语。
“泰来人种板蓝根是从大同区学来的,严格说泰来种的是大同板蓝根。”泰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包玉玺说,大同早在1998年就开始种植板蓝根,而泰来2004年才起步。
23年来,大同种植板蓝根面积累计超过100万亩次,体量全省最大。泰来最近几年才大规模种植,但保有面积已超过了大同。今年,大同种植板蓝根8万亩,而泰来板蓝根面积发展到11万亩,为全国之最。
大同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胡伟介绍,23年前大同区从安徽亳州引进板蓝根种子,并在八井子乡、高台子镇试点种植获得成功。经省药品检验所化验,大同种植的板蓝根其有效成分浸出物为40%,高出国家药典标准(25%)15个百分点。
由于品质好,效益高,大同板蓝根面积从1998年的2000亩发展到2011年的15万亩,板蓝根总产量达到2.6万吨、大青叶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稳稳坐上全国板蓝根产量头把交椅。
尤其2003年至2008年间,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疫情轮番上阵,作为特效药药材的板蓝根价格更是一路走高,从每公斤4元涨到2009年每公斤30元的历史高位,其亩纯效益达到4000-5000元。同时,作为全国最大的板蓝根产地和最大的交易市场,大同板蓝根价格每公斤高出其他产地0.4—0.6元。
2011年至2019年受市场行情影响,大同板蓝根种植面积起伏不定,到2019年面积微缩至4.8万亩,产量7000吨,产值9500万元。新冠疫情发生后,板蓝根颗粒和莲花清瘟胶囊的主药板蓝根药材价格再次上涨。
2019年以来,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号召,大同区明确种苗、种植、加工等全产业链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布局,在省级补贴政策的撬动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2020年,大同区中药材种植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亩,其中板蓝根面积达到6.8万亩。今年大同区中药材种植面积为12万亩,其中板蓝根面积增加到8万亩。胡伟说,中药材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不定,面积也随之增减实属正常,但大同板蓝根种植和交易量仍是波浪式前进,在全国地位不可小觑。
目前,大同区板蓝根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拥有“大庆大同板蓝根”地理标志,享有“中国板蓝根之乡”美誉。
大庆市大同区板蓝根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波及到270公里外的齐齐哈尔市泰来县。2004年,在两地民间交流的基础上,泰来官方层面开始组织干部、药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到大同等地学习,欲模仿大同打造泰来版的中药材之乡,叫响“泰来板蓝根”品牌。
政府银行战略合作 全力打造“板蓝根第一县”
泰来县农业农村局包玉玺副局长曾任大兴镇时雨村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时雨村是板蓝根大村,1306户几乎户户种板蓝根,年产值7300万元,利润4000多万元。从2019年开始,县政府采取奖补的方式对种植户进行资金支持,对当年生中药材每亩补助150元,多年生中药材补助300元。
另外,县政府与当地两家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其中一家银行利息低至3.75,去年发放中药材贷款超过1亿元;另一家银行考虑中药材生产周期长特点,参照房屋按揭贷款模式利用土地经营权和地上药材抵押,延长贷款期限至四年。
包玉玺说,从2019年开始,泰来县中药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泰来中药材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板蓝根面积达到11万亩,种植面积全国之最。“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省‘板蓝根第一县’,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省中药材集散地。”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50万亩
产值104亿元
2018年12月,省农业农村厅新增设了中药材发展处,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处长修国辉表示,省委省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推进举措。截至2020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产量52万吨、产值104亿元、效益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个百分点以上,均比2018年翻一番,四项指标增速全国第一。目前,全省13个地市108个县(市、区)、森工35个林业局、农垦53个农场,共计3.3万个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中药材种植。2019年、2020年省财政统筹中药材产业发展补助资金10亿元,各地配套扶持政策,撬动社会工商资本参与中药材产业投入。今年省财政又安排补助资金5亿元,继续支持中药材产业强县、示范强乡、特色强村建设。
记者发稿前最新消息,截至目前,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所以上述产量、产值等相关数据也将随之大幅增长。
据修国辉介绍,我省以刺五加、五味子、人参、西洋参、关防风、赤芍、火麻仁、板蓝根、鹿茸为代表的重点发展品种“龙九味”和已实现规模化种植的40余种道地中药材,享誉中华大地。其中,刺五加占全国份额的80%以上,人参占40%以上,板蓝根占50%以上,五味子占30%以上。“通过聚焦道地‘龙九味’,打造‘寒地龙药’精品的引领作用,到2030年实现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千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