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 披肝沥胆 接力奋斗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民峰 赵吉会

3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黑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举行大庆专场发布会,省政协副主席、大庆市委书记韩立华作主旨发布,韩立华和大庆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忠华,大庆市委常委王昆,大庆市政府副市长颜祥森分别回答了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

韩立华说,大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光荣的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传承着家国情怀心向党的红色基因。纵观60多年的油田开发史,大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回望40多年的油城变迁史,大庆与改革开放的脉动同频共振。这片年轻而厚重的创业热土,承载着几代大庆人艰苦奋斗、矢志拼搏的壮美史诗,浓缩着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光辉历程。

从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开始,奠基于新中国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大庆始终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主旋律,披肝沥胆、苦干实干,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持国民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大庆人铸造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沐浴着改革开放东风,大庆持续奏响“踏着铁人脚步走”最强音,开拓进取、接力奋斗,在莽莽荒原上建起了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如今,在新时代复兴逐梦征程中,大庆坚决扛起“当好标杆旗帜”政治责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四重奏、四条路”引领转型振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韩立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大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把工业强市大旗扛起来”“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殷切期望,统筹推进了一系列关乎长远的大事要事,攻坚突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急事难事,集中办成了一系列夯基垒台、普惠共享的实事好事,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缩影。

重构产业,闯出经济结构更优的新路子。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持续抓“项目”扩增量、抓“企业”优存量、抓“招商”攒后劲,以海国龙油5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沃尔沃、伊品等龙头企业领衔带动,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形成,入选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先后四次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等工作成效突出”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

重组要素,闯出体制机制更活的新路子。着眼破除“三大矛盾”“三偏问题”“四个短板”,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完成驻庆央企“三供一业”及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实现市属国企整合重组、减员增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五年全省第一;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国家首个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落地建设,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重聚动能,闯出内生动力更足的新路子。市场主体发展到24.9万户、年均增长1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2家,大庆跻身19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行列。坚持“经济遇冷不冷民心,财政再难不难百姓”,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超过80%,两个贫困县如期摘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农村高于城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重塑环境,闯出承载功能更强的新路子。推出“优化营商环境3.0版”,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首席服务员制”等创新举措全省推广,在东北“三省一区”营商环境试评价中排名第四、地级城市第一;在全省率先建成标准化市级综治中心,“4543”模式被司法部称为“枫桥经验”大庆升级版推向全国,获批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政治生态全面净化、持续向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深切认同和高度自觉,大庆在全省市地政治生态考核中位列“好”等次。

韩立华表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大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9∙26”贺信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秉持地企“新四共方针”,大力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全力建设百年油田、打造工业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保障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责任、助力龙江“六个强省”建设的战略责任、引领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责任、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时代责任,让大庆红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高飘扬。


五个定位争当转型发展排头兵

发布会上,有记者对大庆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进行提问,省政协副主席、大庆市委书记韩立华从几个层面答记者问。

他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大庆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立足市情实际、把握阶段特征,研究制定了大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就是在全国全省战略格局中对标定位、奋勇争先,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发大庆能量、体现大庆担当。

大庆总的目标就是“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大庆”。到2025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率先闯出高质量振兴发展的新路子;到2035年,综合经济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站稳全国资源型城市排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大庆、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确立城市发展五个定位:把大庆这座城市打造成产业振兴的高地,突出“建设百年油田、打造工业强市”核心要务,重点培育油气采掘、油头化尾、汽车及装备制造等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3个500亿级主导产业,高质量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成体制改革的先锋,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页岩油产业化商业化开发,高起点塑造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最优城市;打造成社会治理的样板,促进公共服务均衡普惠,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深化法治大庆、平安大庆、智慧大庆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高水平创建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打造绿色发展的典范,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高品质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现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打造成精神文明的标杆,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建成全国红色教育示范基地,高标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地企共建 铸造工业强市

发布会上,有记者就如何建设百年油田、如何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步伐进行提问,大庆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忠华作了回答。

何忠华说,大庆重点抓了四项工作。

科学编制了发展规划。编制了工业强市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期末,大庆油气、石化、装备、食品等主导产业产值要力争突破66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现在的43%达到55%以上。编制了百年油田建设规划,特别是围绕页岩油气资源的规模效益开发作了科学规划。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地企双方完成了油化央企“三供一业”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改革,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地企双方共同谋划推进了一批精细化工、油化服务、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混改项目。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020年,大庆非油经济占GDP比重达到了75.7%,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到了50%。狠抓科技创新。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展到332家,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4%。狠抓企业技改。狠抓招商引资。“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投产千万元以上项目523个,其中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超过了50%。正在积极培育百亿级的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坚持高质量发展。目前大庆千亿级的园区有1个(大庆高新区),千亿级的产业有1个(油气产业),千亿级的企业有1个(大庆油田公司),百亿级的产业有3个。“十四五”期间,大庆将大力培育骨干企业集群,力争5年内产值百亿级的企业达到8个;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力争5年内油气产业、化工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都成长为百亿级产业;大力培育重点园区,力争国家级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5年内超千亿,5个省级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破百亿。




“优商计划”持续提升营商环境

大庆在东北“三省一区”营商环境评价中,综合指数位列地级城市第一名,大庆市政府副市长颜祥森详细解答了大庆升级“优商计划”的具体做法。

打造程序最简便的办事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10项政务服务事项,累计减少环节1994个、减少材料7030份,承诺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缩减72.8%。不动产登记办理环节由10个缩减至2个,普通房产交易只需要50分钟办结。企业开办办理环节由13个缩减至2个,办理耗时由6天减少至0.5天。

打造办事最高效的审批环境。梳理群众办事最集中、最高频的事项实行“申请即拿证”,审批许可在前、监督承诺在后,小旅店、小饭店等个体工商户行业审批,将食品经营核准、公共卫生场所许可等8类事项实行承诺办理,变事前事中审批为事后监管,由过去平均需要20天的审批时间,到现在实现当天办结、次日营业。

打造获得感最优越的服务环境。推行“五制”服务模式(项目承诺制、审批代办制、驻场服务制、集中会办制、领导包保制)和“首席服务员”制度,对省百大项目和市级重点产业项目逐一配备市、县(区)两级推进专班。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审批”,企业可实现承诺即开工、办照即经营、承诺即换证。推行项目审批“一会三函”,由政府召开会议集体审议决策,对能够提供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施工意见登记函的项目单位,满足前置条件后,即可开工建设。

打造要素成本最低廉的生产经营环境。严格贯彻落实各项应对疫情税费支持政策,2020年全市已为各类市场主体新增减免税费41.2亿元。提高贷款融资获得率,出台应急贷款周转金和“援企稳岗”贷款贴息等政策,2020年为2356户企业发放应急贷款124.8亿元、贴息贷款3.3亿元。将信用良好的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银行机构对这类企业优先发放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已纳入白名单企业610家,发放信用贷款3.2亿元。努力降低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