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大工匠于洋

带领输电智巡团队 守护城市万家灯火

“坡上比较平缓,起飞更安全。”日前,在位于哈尔滨市东部城郊莫力村附近的220千伏东莫甲乙线,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智巡技术负责人于洋查看完地形,对同行的队员喊道。说话间,队员操作的无人机轻轻落地,完成了本次巡检。

执行这次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的是省内第一支应用无人机技术开展输电线路巡检队伍——于洋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支队伍负责303条220千伏及66千伏输电线路的无人机智能巡检任务,覆盖3.9万平方公里供电面积。

于洋作为资深输电巡检人,曾爬冰卧雪、翻山越岭巡检输电线路。进入智能时代,于洋带领他的团队,钻研无人机自动化精细巡检工作,成为哈市供电巡检领域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年4月,于洋被哈尔滨市总工会选树为2020年哈尔滨大工匠。

多年的输电线路巡检工作,让于洋深知输电工人的辛苦与危险,因偏僻高远而人力巡视无法发现的隐患时刻牵扯着他的心。2015年,于洋自学考取了省航模协会教练员资格,后来,他成立了无人机航模兴趣小组。

“小组成立之初,只有我一个人具有省航模协会教练员资格,其他五名成员都是‘零基础’。”于洋说。于是,他把理论知识由浅入深转化成大家都能理解的通俗语言,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逐步形成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于洋的严格要求下,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苦练飞行技术。不到两年时间,他们完成了105个课时的学习训练,能够熟练应用无人机进行电力设施巡视、电力工程验收等任务。

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多在野外,电压等级高、危险性大,尤其到了汛期,遭受洪水区域的线路巡视和紧急事故抢修更是危险。于洋和飞行大队成为巡检的“鹰眼”、事故抢修的“加速器”。

2019年1月26日,66千伏东树线火警,现场过火面积大、温度高,抢修勘察人员无法抵近火灾现场。飞行大队接到任务后立刻派4名队员赶赴现场。现场线路下火焰迅猛,滚滚浓烟熏着输电塔,无人机在浓烟里自动系统失效。凭着过硬的飞行技巧和对电塔的熟悉,飞行大队出动5架次无人机,飞手与云台手默契配合躲避导线寻找拍摄角度,十几分钟内抓回了150多张现场照片,助力抢修人员迅速制定抢修计划,快速完成了抢修任务。这次极具挑战性的飞行任务让于洋对他的飞行大队更加充满了信心。

飞行大队不仅有侦察机,于洋还带领团队研发了消除异物的喷火无人机,靠飞手精准控制喷火点位置、油量和喷火时间,消除可燃异物。目前这架“喷火机”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经过多年磨练,飞行大队升级为于洋劳模创新工作室,队员增至10人。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累计飞行2930余架次,飞行里程4225公里,编组出勤1630人次,所辖线路跳闸率为0,智巡设备完好率达100%。

求索的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哈尔滨输电网地处高纬度,如何在极寒天气中应用无人机是于洋一直钻研的课题。

在室外气温-24℃的严冬,于洋找来不同型号的绝缘子淋水冰冻,用不同时间、压力、饱和度的乙酸钾溶液喷射覆冰试件,记录融冰数据。数据化配比溶液后灌注喷射器,用飞行喷射尝试解决高寒地区输电设备覆冰问题。2018年初,于洋团队结合北方电力工作经验,编写了《高纬度输电多旋翼无人机巡检手册》,这一手册成为全网极寒天气驾驶巡线无人机的必修课。

于洋还编写了高寒地区输电多旋翼无人机巡检标准规程及15项管理制度,以确保无人机安全高效作业。

参加工作以来,于洋曾多次获得省市供电公司表彰,多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公司级创新管理成果奖。作为一名党员,于洋始终如一刻苦钻研,守护冰城的万家灯火,以自己对输电智巡事业的初心和热爱,彰显出新时代电网巡检人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