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件民生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学习阵地。

□文/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新英

“我们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这样的小垃圾桶,每天一大早就有专人来收垃圾。”9日,海伦市百祥镇百义村村民刘兴照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这个垃圾桶。

百义村党总支书记邵丙顺说,百义村将垃圾清运作为村里公益事业项目来开展,组建了垃圾清运队。家家户户配备小型垃圾桶,村里设置85个大的垃圾箱,再由垃圾清运车每天统一运出村。百义村引导村民对自家庭院随时清扫,建设了果树一条街,正在实施路边沟硬化项目和农田路硬化项目,村民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将文化广场打造成学习阵地

百义村环境好,这在十里八村都非常有名。“只要天晴,晚饭后广场就热闹起来了。秧歌队有100多人,村里给买了统一服装,还出资给请伴奏,喇叭、大鼓、音箱等设备老全了。”邵丙顺说,百义村已经摘掉贫困帽子,村民对业余文化生活要求很高,村集体有积累,在文化事业和公益事业上加大投入,村民很有幸福感。

走进百义村村部,宽敞的文化休闲广场今年又有新变化。今年春天开始改造升级,新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地标,建成了“党的光辉历程”主题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我们党从一大到十九大的百年光辉历程,让每一位党员和群众都能在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将文化广场升级为红色广场和党史学习阵地。百义村组织村里的老党员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队,发挥他们贴近身边党员群众的优势,随时宣讲党史内容。

邵丙顺说,在开展党史教育集体学习时,村里特别邀请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讲战斗故事,还通过视频连线,请在百义村出生的原二炮某基地司令员徐连清老将军,讲革命事迹,通过邮寄学习资料的方式,让外出打工的20名党员参与到集体学习中来。实现党员学习全覆盖。

第一时间到达百姓身边

老百姓有啥事,必须第一时间到场。这是百义村党员干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态度。邵丙顺说,百义村有51名党员,其中外出务工党员20名,31名党员都积极参与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中。百义村村“两委”班子成员、网格员,挨家挨户排查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共梳理出村民需要解决的事项14项65件,并一项一项落实解决。

独居老人孙学霞患有严重风湿病,包村干部亲自接送老人到市医院进行全身检查,还帮助其办理了残疾证。村民史大爷老两口不会使用电视机,一名党员教了10多次仍不会用,便经常去他家放电视。刘兴照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脑供血不足,村支书邵丙顺带他去市里看病。刘福突发心梗,村医第一时间将他送到医院……只要百姓有需要,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到达身边。

在百义村养老社区,院长张英刚刚为75岁老人李凤荣和72岁老人杜艳芹网购了同款新衣。“在这生活舒心,有啥事院长都帮忙办。”在养老社区,挂着好几面老人们送的锦旗,表达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

在百义村幸福大院,68岁的村民韩淑芹说,能住进这么干净舒适的房子太好了,有卫生间,冬天都是集中供热,村干部隔三岔五来问有啥需求。百义村共有116户村民住进了幸福大院。

今年春耕前,百义村干了一个急活。用三天时间将村民反映的老稻田路进行了抢修。“因为秋天碾压,很多道口坑洼不平,村里水田户特别担心路不行耽误播种。我们集中施工,村里组织人力和机车,下涵管,挪电线杆,将坑洼路填平夯实,清理渠道1100米,保证了水田供水畅通。”邵丙顺说,把村民急难愁盼的事办好,既要把事想在前头,还要把事办得精细。从老百姓身边小事做起,通过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村民对党员干部认可度很高,对村里的工作更支持了,也更依赖党员干部了。

夯实基础积蓄振兴力量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今年百义村生物质秸秆秧盘厂已经建成,10余名脱贫户在这里务工,年收入超万元。在秧盘厂建成之前,百义村已有一个和消化秸秆紧密相关的产业——海伦市利阳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这个产业项目实现“料从大地来,再回大地去”的循环。

邵丙顺说,每到秸秆离田季节,百义村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厂区便忙碌起来。整洁的彩钢厂房里机器轰鸣,将秸秆加工成生物质燃料。秸秆打包回收到原料厂房,进行成型燃料加工,再配套生物质锅炉使用,灰渣还能还田再利用。百义村已有288户安装使用生物质供热锅炉,百祥镇也有360户已安装生物质锅炉。

百义村2018年已摘掉贫困的帽子,探索百义村脱贫的“密钥”,是一个又一个快速落地的产业。在百义村金利米业,机器轰鸣,两条生产线日加工大米300吨。目前,百义村正努力把金利米业打造成涵盖农业科技推广研发、种植培育、粮食贸易、生产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运营等领域的产业集团,企业已在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基地,“老荒田”“秋道夫”品牌在去年获得了“黑龙江好粮油”标识。企业与农民签订了高于市场价的收购协议,保证了农民增收。

邵丙顺说,百义村现在的产业有米业加工厂、生物质秧盘厂、生物质燃料厂、光伏,这是带动村集体增收的产业。此外,还有养殖场、酱菜厂等村民自办的产业,带动村民务工增收效益明显。百义村正走在乡村振兴路上,产业的新“变”让村民改变了思想,日子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