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亮带动妻子一起献血,并把女儿带上,让她从小感受爱心奉献的过程。
王秀波在献血。
牟俊财在疫情期间献血。
张宝亮和妻子一起献血。
张晨磊在献血。
刘鑫在学习。
柴慧丽献完血后高兴地拿到献血证。
颜廷宇要做一名无偿献血的引领者。
□文/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宝森
当全国各地不时出现血液紧张之时,哈尔滨市始终保持着充足的血液供应。今年,哈尔滨市又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这已是连续第9次获此荣誉。如此荣耀背后,有这样一个群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他们从一次次无偿献血的“小事”做起,践行着自己入党时的誓言,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使命。
在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到来前夕,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这些无偿献血的共产党员们。
牟俊财:建党百年之际完成无偿献血百次
“作为一名党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完成无偿献血100次,感到很自豪。”今年56岁的牟俊财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
牟俊财告诉记者,人活着要有意义,而每一件善良的小事都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他说,自己性格开朗阳光,喜欢做有热度的事。2009年,他在哈尔滨参加了由2009人合作接力跑拼接中国地图活动。这是一个团体合作的项目,他们多人组成方队,跑一段拼一段,连续5个小时接力,最后拼接成了全国地图,并创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牟俊财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曾经当过兵,父亲是党员,父母时常教育他要坚持做善良的事,不管大小。他选择无偿献血就是其中之一。他从1990年起开始无偿献血,那时候还很少有人无偿献血。2007年开始捐献血小板,到目前已经捐献血液20多万毫升,多次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牟俊财说,作为党员就要起带头作用,奉献能让自己感到人生很有意义,无偿献血不但能救人,还有利于健康。现在自己身体很健康,还带动了身边10多人献血。“现在因为工作忙,每次去献血,都要请假。等我退休后,去做一个志愿者。”牟俊财已规划好退休生活。
“90后”张晨磊:两年多时间献血47次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为社会做了多少,力所能及就是最好。无偿献血就是一种朴素的奉献行为,也是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23岁、入党两年、今年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张晨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晨磊告诉记者,他的第一次献血是给自己18岁成人礼的“礼物”。2017年4月,他放学回家路过一个献血小屋,想给自己的成人礼留个纪念,便立即上车献血,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在献血过程中,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个有关血液知识的宣传册。当他了解到捐献血小板能够救更多人的生命时,当年8月,他第一次捐献了血小板。此后,他一直坚持捐献血小板(每隔14天就可以再次捐献)。在2018-2019两年一度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评选时,短短两年多时间,他献血47次,成为金奖获得者。这几乎是最短时间内献血次数最多的“90后”年轻人。
2019年末,张晨磊读大学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便被评为优秀大学生党员。“自从入党,我时刻不忘自己的誓言,尤其近期重温中国共产党党史,对初心和使命的认识更深刻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服务就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中,坚持无偿献血,就是在做一件件小事,集腋成裘,实现梦想和心愿。”奉献爱心、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望已在张晨磊心中扎了根。
“222次”王秀波:每一次献血都是快乐的体验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秀波,一名58岁、37年党龄的老党员,从1999年开始,20多年坚持无偿献血,曾经有一年连续23次捐献血小板(每年最高允许24次)。“每一次无偿献血,都是一次快乐的体验,我到现在已经得到了222次快乐的体验!”王秀波高兴地说。
王秀波喜欢读报。1999年,他在报上读到一则哈尔滨市缺血的消息后,马上就去献血,之后每半年献一次全血(一年只能献两次)。2015年,他到市血液中心去献血,看到很多人献血小板。采血人员告诉他,血小板可以每半个月献一次,能够拯救更多人。从此,他开始捐献血小板,到时间就去,风雨不误。他获得过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1次、银奖1次、金奖7次。
哈尔滨市血液中心采血人员告诉记者,王秀波献血次数之多是无偿献血者中为数极少的。他不但在哈尔滨献血,还在很多地方献过血,是个爱心满满的人。
2009年,王秀波又参加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组织,最多时一个月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达18次。他在2013年获得哈尔滨市第一批(4人)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
信念坚强,榜样有力。王秀波说,自己做好事身心快乐又健康,很多人看到自己无偿献血身体健康,纷纷去献血。“无偿献血的党员们都是有信仰、快乐的人,带给社会的是满满的正能量,现在都形成了一种习惯。”
张宝亮:爱心传承从家庭开始
“作为一名党员,传递爱心本就是一份责任。把爱心一圈圈扩散,从亲朋好友开始到下一代,你终将会看到一个美好的社会景象。”今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张宝亮告诉记者。
张宝亮说,他在捐献血小板时和同伴们开玩笑说,学习党史最好行动就是来“扎两针”,当两只胳膊都扎上针捐献血小板时,身体不能动弹,坚持一两个小时,这也是一种体验、感受和教育。他现在就时常两只胳膊一起扎针捐献血小板,说是一种训练。“我捐了造血干细胞,将来一旦配血型成功,干细胞移植需要静躺不动4个小时。如果不训练一下,将来会受到影响。”张宝亮乐观地说道。他不但自己献血,还带动妻子一起献血。夫妻去献血时,还把孩子带上,让她从小感受爱心奉献的过程。
“我姑娘两岁时就跟着去,在我身边看着我献血小板。今年已经7岁了,说自己将来长大也要献血帮助人。自从看到我们几次献血扎针后,她打疫苗时也变得勇敢了,不再哭闹了。”张宝亮欣慰地说。
“现在身边已经有10余人一起献血了,我们住在平房区,献血小板要去位于道外的血液中心,我有一个愿望,大家可以坐满一辆18个座位的依维柯车去献血。”张宝亮说,这个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了。
张宝亮说,无偿献血的人都是有爱心的人,有梦想、有责任、有毅力,想做的事就会持久做好。他们一起献血的人现在正在做一件关爱养老的事情,打算成立“80、90养老互助组织”,面向独生子女的老人开展养老服务。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出行、住院等问题就难解决,这个组织将建立群,对有需要的老人服务,让独生子女安心工作。
刘鑫:“爱心奉献就像火种一样,让我们的城市充满爱”
今年50岁的刘鑫已经献血15年了,献全血5次、献血小板71次,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无偿献血是很光荣的事,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我作为党员有责任带这个头。”刘鑫说,“记得第一次献血小板是在大年初二。血液中心打电话说由于患者急需,个别型号的血小板不足,问我是否可以前来捐献。我立即赶往血液中心捐献。”
谈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刘鑫说,无偿献血是最普通的一件小事,只要身体健康,都可以做到。无偿献血能让自己生活的城市更文明美好,就是我们当初入党时的追求。最近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党史,更多地了解到先烈们为了今日美好的社会,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只是捐献自己可以再生的血液,且有益于身体健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带头做好呢?
刘鑫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不但自己献血,还在不断地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影响更多人献血。他说自己组织过几次年轻人去献血。那是2013年,单位年轻人马丁、于波在他的感召下,跟他一起去献了血。后来,这些年轻人也学他的做法,再去献血的时候,也一起带动更多年轻人去献血。“爱心奉献就像火种一样,让我们的城市充满爱。”
刘鑫也加入到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组织,为献血者服务、答疑。他说,自己经常服务的地方是服装城献血点。只要有时间,他就报名去做志愿服务。“当你看到那么多人都热情地走进献血车或献血小屋,高兴地献出血液,很感染人。服务中,也能与他们共享奉献爱心的快乐。”
哈尔滨市血液中心:三分之二党员献血
既要招募、组织无偿献血,又要保障全市医疗机构用血,哈尔滨市血液中心打铁先要自身硬。单位70名党员和领导干部只要身体允许,都去献血。
“我们领导班子都带头献血。孙光主任已经献血13次,我献了12次。我们党员都很积极,身体力行,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现在,单位70名党员,除身体条件不允许,三分之二的党员都已献血了。”哈尔滨市血液中心党支部书记赵国庆告诉记者。
赵国庆说自己以前胖,多次献血不合格,不知道的还以为领导不愿意献呢。后来,他采取行动减肥,并在每一次献血之前再调整几天,以便在献血时都合格。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就是体现在具体无偿献血工作上要有成效。过去,街头献血占总量的60%,招募占40%,现在倒过来了,工作量更大了。我们还组织了职工应急小分队,时刻准备着,一旦有需求招募出现不足,小分队立即冲上去,保证血液供应。”赵国庆说。
血液中心机采科职工颜廷宇告诉记者,她就是小分队一员,12年党龄,已献血10次。尤其是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他们党员都带头献血。她应急献了两次。“作为血液中心的职工,在做好为献血者服务的同时,自己也时刻不忘作为党员的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做一名无偿献血的引领者。”颜廷宇说。
医务工作者柴慧丽:希望带动更多人编织家园血液安全网
“作为一名党员,有责任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起带头作用,把无偿献血这件事做好,让这个社会更美好。我们哈尔滨血液供应充足,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真的很幸运。这都来自市民的无偿献血,保证了临床医疗的安全。”说起无偿献血,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工作的柴慧丽深有感触。
柴慧丽告诉记者,她是学医的,当年就是在哈尔滨市血液中心实习的。在那里,她看到有众多的无偿献血者,深受感染,也想成为一名无偿献血者。刚开始有点害怕,2005年第一次献血是在紧张的状态下完成的。后来,她就坚持半年一次献血,一直坚持好几年。当知道献血小板可以挽救更多生命时,她又开始献血小板,争取每个月一次,“采集血小板的针头是比较粗的,我到现在也还有些紧张,有时觉得挺疼的。可是当看到那么多的伤病者因为自己的血液而获救,就觉得很值。”
柴慧丽说,自己有一次一连三次献血都不合格。不是因为自己饮食等方面的影响,而是自己血液有几个指标不稳定。因此,她献血小板的时间比别人用时长一倍,献两个治疗量几乎需要两个小时。现在,知道问题所在了,也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了。献血,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更健康的状态。
血液在医疗抢救中是不可替代的,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柴慧丽说,在这个行业工作,始终感觉紧张,一旦没有血液供应,大量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手术救治。尤其看到南方很多城市因为缺血液,大量手术不是推延,就是患者家属自己四处筹血,看着让人心急。“在哈尔滨,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血型供应比较紧张,尤其是A型、O型。血液中心就会在采血车的宣传屏幕上提出公告,鼓励捐献这类型的血液。”柴慧丽说。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柴慧丽告诉记者,其实献血有益健康已经成为常识了。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献血能促进骨髓造血,因为血液每120天更新代谢一次,即使你不献血,你的血液细胞到时也要代谢更新。而血小板的代谢更新就更快,仅仅14天就更新一次。她说,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勇于献血,奉献爱心,既有利于身体健康,又能帮助别人。如果人们有了这样的奉献精神,无偿献血就会成为生活的习惯,在这个城市生活就会很安全。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你一样的奉献者,大家一起编织起这个城市的血液安全网络,生活一定很幸福。
柴慧丽的爱心得到社会的赞许和国家的嘉奖,她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