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房遗址。
□王跃斌
我每次到哈尔滨,只要去道里区,都要到牵牛房旧址看看,想想当年这里的情形,怀念那些曾经走进去的英雄和名人,尽管它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块标牌,还标错了位置。据史料介绍,牵牛房坐落在尚志大街南口东侧,坐北朝南。现在的标牌嵌在路南,坐南朝北。
牵牛房的主人叫冯咏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是哈尔滨很有名气的画家。因为喜欢牵牛花,他的房前屋后都栽上了牵牛花,每逢花开时节,花开满墙,密密匝匝,俨然一座花房。如此,人们称这三间房为牵牛房。
牵牛房是座俄式建筑,木制三间,很是宽宏,加之冯咏秋好客,以文会友,这里就成了文人活动的场所,在伪满洲国初期,萧红、金剑啸、舒群、罗峰、白朗、萧军和方未艾等等,都经常进出牵牛房。他们中有共产党员,也有进步文艺青年,主要的活动是办画展,演话剧,办报纸,评书论报。这些活动众所周知。鲜为人知的是,金伯阳、赵尚志和赵一曼,都曾来这里物色武装抗日人才。
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之初,为抗击日本占领,中共满洲省委采取了两条战线,一条是武装路线,派人到各地,组织抗日队伍;一条是文化路线,联系各类知识分子。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金伯阳,他是省委常委、职工部长。
金伯阳经常走进牵牛房,跟进步文人交流,向他们灌输抗日思想,组织他们以隐蔽形式,反抗日本侵略者。同时,他也物色军事人才,鼓励他们走出城市,参加武装队伍抗日。这其中,就有方未艾和萧军。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走出哈尔滨,参加抗日武装。说到原因,方未艾说是已经结婚,还有两个孩子,而萧军,当时正跟萧红恋得个如火如荼。
除了金伯阳,赵尚志也曾动员萧军和方未艾,参加抗日武装。
1933年春节过后,赵尚志决定到珠河,参加孙朝阳的义勇军。他想物色几个军事人才,就找到了金伯阳。金伯阳向他介绍了方未艾和萧军,并告诉他说,他们两个都不能走。赵尚志脾气倔强,还是拉着金伯阳,走进了牵牛房。
赵尚志先找的是方未艾。他坐到方未艾身边,扬着笑脸说,我听北阳(金伯阳的别名)说,你是军校毕业的,不知你是哪个军校?方未艾说,我读的是吉林讲武堂,学的是骑兵科。赵尚志说,学骑兵的好啊,这正适合我们这地界。可我不明白,你学的是军事,怎么又放下枪杆子,拿起了笔杆子?方未艾说,我们还没等到毕业,日本人就打了进来,我也没有参加军队。赵尚志说,好,这回机会来了。不瞒你说,我要去哈东找孙朝阳,参加他的义勇军,你去不去?方未艾说,孙朝阳是胡子底儿,跟他打日本人,能行吗?赵尚志说,我也知道他的出身。可现在是国难当头,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肯打小日本,就是好人。再者说了,我们参加孙朝阳的队伍,还可以改造他们。
赵尚志说得在情在理,方未艾无法反驳。他只好如实相告,说他有老婆还有两个孩子,真的离不开哈尔滨。赵尚志沉吟片刻,又说,三郎(萧军)呢,他怎么样?方未艾就如实相告,说萧军跟他同学,学的是炮兵,但萧红刚生过孩子,身体还处在恢复期,萧军是不会离开萧红的。
听过方未艾的话,赵尚志放弃了劝说萧军的计划。金伯阳看赵尚志脸色阴暗,便安慰赵尚志说,再等两天看看吧,我已经申请到外县搞武装斗争,如果能批下来,到时候咱们一起走。赵尚志摇摇头,说你的战场在哈尔滨。咱们一文一武,等到打跑小日本,再胜利会师。赵尚志没有等金伯阳。他独自去了孙朝阳义勇军。我看到这份资料时就想,假如当年赵尚志能等金伯阳些日子,再跟金伯阳走,后来的结局又会怎么样呢?
金伯阳是1933年夏天走的。他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南满,以巡视员身份巡视工作,于1933年11月牺牲。
金伯阳走后,赵一曼也走进过牵牛房,目的还是动员方未艾和萧军,参加武装斗争。这是1934年的事儿。那年初夏,中共满洲省委派赵一曼到珠河搞武装斗争。赵一曼临行前,找到方未艾和萧军,试图说服他们跟她走。她当时的名字叫李洁。
赵一曼到牵牛房,先找的是萧红。这是她的细腻之处,想通过萧红劝说萧军。她们的谈话从萧红的文章开始。赵一曼说她喜欢萧红的文章。萧红听了,就一脸幸福,问赵一曼读过她哪些文章,又喜欢哪些文章。赵一曼说,我读过《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和《小黑狗》。要说喜欢,我最喜欢的还是《王阿嫂的死》。萧红便问赵一曼,为什么喜欢《王阿嫂的死》,赵一曼说,这篇作品内容深沉,揭露黑暗社会,又同情劳苦大众。萧红就谦虚地说,毛病呢,能给我挑挑毛病吗?赵一曼笑笑说,要说毛病,我觉得作品里的阶级对抗过于明显,这样不利于隐蔽战斗,容易惹起麻烦。萧红思考片刻,说你懂我的作品,能碰到你我很高兴。
赵一曼就趁热打铁,请萧红做些工作,说服萧军参加武装斗争。萧红当即就垂下头,说我刚生过孩子,身体虚弱,离不开三郎(萧军)。赵一曼不甘放弃,她说,我要是直接跟萧军说呢?萧红抬起头,又摇摇头说,你说也白说。结果就被萧红说着了,萧军真的没有答应赵一曼。
赵一曼只好独自去珠河,先是做地方工作,后来参加赵尚志的第三军,担任第二团政治部主任,战斗到1936年牺牲。参加牵牛房活动的还有冯仲云。他当时是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经常走进牵牛房,向文艺青年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抗日前景,宣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
1933年4月,赵一曼到下江地区巡视抗日斗争,回到哈尔滨时,人面憔悴,衣服也是破破烂烂。她怕惹起日伪特务注意,只好先到牵牛房隐蔽,等到天黑时,换套新衣服再回家。牵牛房的活动,实际上只存在了三年的时间,从1932年到1935年。这年秋天,因当局残酷镇压进步人士,牵牛房无法继续活动,只好结束了集会活动。牵牛房的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哈尔滨的反满抗日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人们不应该忘记。
本稿件图片均为本报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