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琳
我省科学家工作室增至61个,这个数字令人振奋。61个科学家工作室,就是61块科技创新的“试验田”,61个量身定做的“小环境”。
科学家工作室,听起来“高大上”,它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办公场所,而是对科技人才特殊的支持模式。“工作室”的核心是“科研大师”,承载着对人才的制度安排、体制创新,目的是对人的培养,体现对人的尊重,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也是对人的价值的彰显。
科学家工作室与国家“万人计划”相配套,以“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让他们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比如,我省此次新获备案的科学家工作室均来自农业领域,黑土地保护、玉米遗传育种、寒地浆果繁育、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等,都是有基础有优势、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项目。倘若以科学家工作室为动力,让这些项目推一推、向前走,或可实现原创性、战略性的突破,对农业强省建设也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业精于勤,术贵于专。最近破圈刷屏的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人们议论更多的是他生活上的“极简主义”,成为他不断取得成果的必要条件。然而,又有多少科研工作者时间和精力被繁琐的事务性活动“撕碎”,很多科技人员虽不愿参加各种应酬,但最终还是怕失去机会和资源不得不去,静气和定力已成为稀缺品。
近年来,强化用人单位的自主性、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延长评价周期,都是给科研工作者的松绑之举。科学家工作室,在经费、团队、科研管理、薪酬的加持下,营造了一个安静的“小环境”,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自由探索、安心十年磨一剑。
好的模式就要推广,一些地区和机构正在复制科学家工作室模式。比如,哈工大、西安交大等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科学家工作室,鼓励青年科学家科研自主,以独特的科研路径,沉下心来进行求索。工作室着眼长远,呵护着每一个灵感的火花,避免急功近利、半途而废。
我省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那么不妨复制粘贴涵养科研静气的“小环境”,“小环境”多起来,创新生态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