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构筑立体交通网

中俄黑龙江大桥。省交通运输厅提供

南北公路大动脉同三公路起点。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峰摄

铁路货运繁忙。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龙江最美公路丹阿公路吉东段。姜久明摄

飞机等待起飞。仇建摄

哈尔滨火车站老照片。 武国庆提供

哈尔滨火车站新貌。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高铁快速平稳地行驶在龙江大地上。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狄婕

翻开龙江交通的历史画卷,更像是倾听一首时代的“变奏曲”。告别曾经的出行难,时空在拉近,脚步变轻盈,旅程也更有温度。

建党百年间,我省交通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愈见清晰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提升着人们出行的幸福指数,成为龙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前进的车轮迸发出时代的进步强音,流动的龙江正活力四射。

客运升级货畅其流

素有“共和国铁路长子”之称的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承负起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运输重任,一趟趟货运列车开进大庆油田、莽莽兴安岭、肥沃的三江平原,数不尽的石油、木材、粮食、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支持新中国的发展建设。

上世纪50年代起,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始组织粮食、煤炭、木材运输直达列车,1960年6月1日,首列满载大庆原油的列车从萨尔图站驶出,发往锦西第五炼油厂。汩汩喷涌的黑金乘着列车运到全国各地,成为共和国奔流不息的“工业血液”。

截至目前,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营业里程达8044.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2860.3公里,电气化率由2015年的8.2%提升到35.6%,高铁里程从2015年的366公里增加到1022公里,增加近三倍。

客运服务不断升级,目前在全国34个省区直辖市中,黑龙江已可以直通29个省级行政区,覆盖全国85%的省、区、直辖市。货运产品“量身定制”,开发“多式联运”“物流总包”“点对点”货运班列、双“十一”高铁快运等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绥芬河、满洲里两大对俄口岸站出入境的中欧班列线路达52条,到达欧洲华沙、马拉舍维奇、叶卡捷琳堡和沃尔西诺等多个国家城市,让黑龙江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路越走越宽阔。

形成4小时高速公路经济圈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提高公路运输效率,我省开始启动高速公路建设。1992年,开工建设了哈尔滨至阿城全封闭、全立交四车道的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它具备了高速公路主要功能,成为省内高速公路的雏形。

1997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哈尔滨至大庆二级汽车专用公路扩建成高速公路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我省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0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044公里,哈尔滨、大庆、绥化、佳木斯、鹤岗、牡丹江6个市通高速公路。

2008年,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加快公路建设的重要部署,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到201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100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省内公路建设投资的总和。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084公里,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我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6.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12公里,基本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4小时高速公路经济圈。

机场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今的哈尔滨开发区,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上世纪50年代,这块区域还是一片大草甸,哈尔滨最早的机场——马家沟机场就曾建在这里。

1979年,哈尔滨阎家岗机场顺利建成通航,能起降当时世界最大型民航客机。1998年更名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如今,打开机场航线图,以哈尔滨为中心,放射状布局让人欣喜,41家国内外航空公司、200条航线、97个通航城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全国重要城市,延伸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五年位居东北地区第一。

同时,一座座支线机场成为拉动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省民用运输机场达13个,通用机场达88个,机场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龙江交通史记

2012年12月1日 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通车。

2015年8月17日 我国最北高铁哈齐高铁通车。

2018年9月30日 我国高寒地区最长快速铁路哈佳铁路通车。

哈尔滨机务段是我省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1905年,受部分具有先进思想的俄国工人影响,哈尔滨机务段成立了布尔什维克组织。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连续22年开行全国唯一插秧专列,助力三江平原农耕,助力农民增收。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连续19年开行全国唯一的高考专列,关怀温暖大山深处学子。

2016年—2020年

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五年位居东北地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