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 锦绣冠军城 舒展新风姿

如今生态宜居的七台河。李金昌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湖路的居住环境。

解放前的民居。资料片

1960年的职工宿舍。资料片

现在的惠民新居,繁花似锦。解晓霞摄

1936年的勃利火车站。资料片

1973年的机关办公楼。资料片

现在的群众文体活动场所。赵孝摄

世界冠军王濛。资料片

上世纪,孟庆余教练和孩子们。

现在,装备先进的孩子们刻苦训练。李金昌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越秀路立交桥。资料片

快速发展的交通网。徐志文摄

□杨崴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宏宇

煤化工产业基地 “北方温州”国家园林城市 冠军之城

建国前的七台河是勃利县下辖的小山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总值为547万元,如今七台河人口逾90万,GDP逾200亿元、4000多倍,当年的小山村已变成黑龙江省的工业重镇、焦化之都、园林城市和冬奥冠军之乡。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黑龙江燃料工业厅决定开发勃利煤田,从此,倭肯河畔诞生了一个年轻的地级市七台河。1958年,以马英湖、何本初为代表的第一代煤矿工人们踏上这片土地,他们房无一间、桌无一张,却硬是靠着镐刨人背、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建起了十二对正规片盘斜井,奏响了七台河矿区开发建设的序章。

从当初的一口矿井,如今的七台河成长为现代化煤化工产业基地,作为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国家稀有保护性开采煤田,七台河煤矿已累计生产优质煤炭6亿多吨,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了七台河力量。

七台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率先实施“9388工程”,开创了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先河,被誉为“北方温州”。现在的七台河日新月异。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5.2%,做到了煤与非煤“花开并蒂”。

过去,城市落后,现在七台河全市森林覆盖率40.5%,城市绿化率43.9%、绿地率39.4%,乌斯浑河、石龙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天然氧吧,桃山湖湿地公园是城市绿肺,群众出门百米进公园、千米赏山花。七台河投入30.9亿元用于环境修复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6.6万亩,完成塌陷区治理847.68公顷、矿山废弃地修复218.44公顷。2013年晋升国家园林城市,目前正在朝着国家森林城市目标迈进。

煤城七台河还有着另外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冠军之城”。1974年,哈尔滨知青孟庆余被调到市体委组建滑冰队并任教练,队里一穷二白,孟庆余就自己动手盘火炕、搭炉子、砌锅灶,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冬凌晨三点,用自制的浇冰车一圈圈浇灌冰场……一些矿工子女在孟庆余的带领下很快就成了全省滑冰比赛的黑马。30年倏忽一瞬,七台河已经成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体育训练基地”,源源不断向省和国家输送着优秀运动员,杨扬、王濛、孙琳琳、张杰、范可新等10位世界冠军从这里出发,滑向世界之巅。30年间,从七台河走出的世界冠军们,共获得173枚世界级金牌、535枚国家级金牌,用敢为人先、勇争一流诠释了这座冠军城市的文化。如今,这座城市正在实施“冲击2022双星闪耀”十项工程,“手握秒表”的七台河正蓄势待发,瞄准2022冬奥赛场。

进入新发展阶段,七台河坚持稳煤固基、多元发展,奋力推动这座城市在沧桑巨变中描绘出自强不息、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加快打造高颜值的生态宜居之城,“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宜居宜业”成为七台河最鲜明的城市符号;加快打造欣欣向荣的创业创新之城,七台河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着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对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时刻关注企业家群体成长,加快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发展力……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七台河市文献编辑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