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 打造向北开放新增长极

黑河好风光。王殿杰摄

1999年的大黑河岛。

1987年,西瓜换化肥释放对外贸易升温信号。资料片

现在的黑河口岸装载出口货物。宋福来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黑河城市面貌。

现在的黑河城市面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商品一条街(中央街)。

现在的中央街。

新口岸联检大楼。

通过举办中俄文化大集等活动,对俄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加深。

浮箱固冰通道。

现在的黑龙江大桥通车后,将重构经济发展格局。

□吕游 王晶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晶岩 刘剑

地处大兴安岭东端、小兴安岭北部,我国最北地级市黑河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

数十载,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从“一船西瓜换一船化肥”的传奇故事开启,黑河在全国沿边地区率先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几十年,栉风沐雨,朝乾夕惕。黑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对外开放合作全面升级,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谐。黑河锚定“两区、一枢纽、一基地”战略定位,加快打造我省向北开发开放新的经济增长极。

地区生产总值从有统计以来的1952年0.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1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3869元增加到2020年308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60年91.9元增加到2020年18247元。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等得到全方位保障,黑河这座百年古城,从解放之初的百废待兴走向了欣欣向荣。

2020年,黑河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项指标增幅列全省第一,经济发展增速全省领跑。打赢了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承办全省旅发大会等一系列攻坚战役,啃下了大黑河岛拆迁、大面积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难啃的“硬骨头”,群众期盼的北黑地方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市卫生健康中心、“三馆一中心”等大项目开工建设。发展要素加快齐聚,振兴势头持续向好,黑河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总量扩张、能级提升、创新驱动、加速赶超的新时期。

1987年9月,黑河按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民每人一公斤的标准,向对方赠送了208吨西瓜,对方回赠了306吨化肥。“一船西瓜换一船化肥”成为改革开放后黑河对外开放的传奇故事,是打通中苏边贸新通道的起点。

1988年黑河“一日游”开通后,“倒包客”犹如过江之鲫,中俄边贸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国家因势利导,1992年把黑河列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的对俄贸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9年9月17日,黑河自贸片区挂牌成立,被赋予了跨境产业集聚区和边境城市合作示范区、沿边口岸物流枢纽和中俄交流合作重要基地的发展定位。一年多来,黑河市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努力为全国自贸区建设奉献可复制、可推广的“黑河样本”。

2020年10月30日,黑河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具有保税仓储、简单加工、转口贸易、出口退税等功能的保税物流区封关运行,黑河市对外贸易又迈出坚实一步。中国最北自贸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中国铁建、中国铁工、中国医药等23家央企国企和建龙重工、紫金矿业、华为等30家大型民企落户或参与黑河自贸片区建设,新增企业1400余家,总投资84.7亿元的35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1994年,中俄两国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从那时算起,历经20年跨世纪谈判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2019年底建成通气。

黑龙江公路大桥如期竣工,世界首条跨境索道和北黑地方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我国至俄罗斯远东地区最便捷的国际通道即将打通,黑河将成为我省对俄国际商贸、物流、金融资源的协同中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简单的易货贸易,到边境城市深度合作,跨境产业集聚发展,黑河把握每一次历史机遇和时代赋予的重任。进入“大桥时代”和“自贸区时代”,黑河将优化重构经济发展格局,从全局战略出发加大对外开放。“十四五”时期,黑河市委市政府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六个强省”建设,将黑河打造成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黑河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