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嫩江农场有限公司高粱丰收。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树江摄

1978年的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农具场一角。友谊农场资料图

如今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农机管理中心更加现代化。 张伟摄

上世纪60年代,查哈阳农场在进行人工拉车播种。张盈提供

如今,查哈阳农场采用现代机械插秧作业。 张盈提供

1957年的克山农场文化宫。杨柏昌摄

2006年的克山农场文化宫。丛丽摄

2008年克山农场文化宫拆除后,在原址新建的克山农场金地花园小区。迟玉梅摄

上世纪60年代小麦播种作业。 友谊农场资料图

上世纪70年代友谊农场机械厂自行研制的播种机。 许长山摄

上世纪80年代,友谊农场利用引进的大马力机械进行小麦播种作业。许长山摄

21世纪初,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利用精准播种机进行小麦播种作业。徐宏宇摄

如今,友谊农场在利用几个不同厂家的气吸式播种机进行对比选型。 徐宏宇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涛 刘畅

“北大荒”粮食产量实现大跨越。从开垦初期年产粮0.048亿斤到1979年的年产粮50亿斤,用了32年;从50亿斤到1995年的100亿斤,用了16年;从100亿斤到2005年的200亿斤,用了10年;2009年,突破300亿斤;2011年,突破400亿斤。

从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到富饶丰盈的“中国饭碗”,几代拓荒人在这里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经过74年的建设发展,这里已经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北大荒”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前赴后继,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垦区初期年产粮曾经只有0.048亿斤的北大荒,如今连续10年稳定在年产400亿斤以上,可以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口粮供应。

从1947年起,14万复转军人、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地方干部先后来到北大荒参加开发建设。拓荒前辈从延安等地奔赴北大荒,点燃了“第一把火”,拉动了“第一把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

74年间,北大荒人亲历数次跨越:

从手拉肩扛的开荒“第一犁”向东方红54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迈进;从第一台大马力拖拉机引进向300马力以上拖拉机普遍应用的世界一流水平迈进;从卫星导航装备的投入使用向数字化智慧农业迈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昨日的“北大荒”成了今日的“中国饭碗”。

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建三江考察调研。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丰收在望。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展示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琳琅满目,习近平总书记逐一察看,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进入新时代,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切嘱托为动力,北大荒集团强化使命担当,坚定不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以“绿色智慧厨房”为牵引,用“双控一服务”建设大基地,用“一体两翼”建设大企业,用“三库一中心”建设大产业,扎实推进“农业领域的航母”建设,北大荒集团不断提高现代企业运营水平,成为中国农业第一品牌,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如今的“北大荒”拥有4400多万亩耕地,每年粮食产能超400亿斤,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7%,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4.3%。粮食综合产能连续稳定在400亿斤以上,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9572.6亿斤。

北大荒集团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奋力续写新时代改革发展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