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 科技龙江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沈荣显院士(左)等研制成功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1983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哈工大教授马晶、谭立英站上卫星激光通信领域世界之巅。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强摄

龙江智慧助力“蛟龙”书写深海探测奇迹。

于维汉院士(左)在老乡家中进行膳食调查。

2005年哈尔滨电机厂成功投产世界体积最大的电机外配水环。

中国一重承制的全球首台3025吨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在大连完工发运。

由中国一重自主研制的中国首台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试车成功,结束了我国高端大型铸锻件受制于人的历史。

2004年4月18日,我国第一颗由高校(哈工大)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成功发射。

陈化兰院士(左二)指导团队科研人员做研究。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国良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溢

正如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都充满了挑战和探索,黑龙江科技事业在百年间一样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从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1978年我国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党中央的指引下,从建立科技管理机构到编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从提出科教兴省到迈向科教强省,一代代龙江人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改革创新,勇攀高峰……

翻阅百年的历史,你会听到这里的声音异常洪亮而高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2000公里外的太空,镌刻着龙江的名字;第一深潜“蛟龙”号,7000米深的海底,回荡着龙江的声音;第一大水利发电工程,三峡大坝水电站映射着龙江的辉煌。

航天铝材、特种胶粘剂、复合材料、3D打印钛合金、深海水声定位、惯性摩擦焊、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龙江科技为国之重器筑骨塑魂。

哈工大、哈工程、703所、49所、哈焊院、玻璃钢院、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中车齐车、东北轻合金等龙江数十家单位的科技人在国之蓝图上书写荣耀。

回望百年,牛瘟、马传染性贫血病、克山病、禽流感……这些被认为是世界难题的疫病,在黑龙江被一一“降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传贫病研究室主任的沈荣显,主持研制成功的马传贫弱毒疫苗,在世界上率先解决了马传贫的人工免疫问题,震动了世界兽医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的于维汉,30年在病区生死对决,降伏了克山病,令亿万人摆脱病魔纠缠。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兽研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在与禽流感病毒的一次次对决中箭无虚发、频奏凯歌。

回望百年,黑龙江积淀了富集的科技资源,创新实力雄厚,高校达80所,自然类科研院所139家,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8个,省级创新平台1161个,有两院院士40人。这些,都为龙江振兴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科技点“金”,使“原字号”脱胎换骨。

1983年,省科委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一举使我省水稻单产翻了一番,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从350万亩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亩,黑龙江一跃成为全国水稻大省。

从那时起,农业科技发挥的巨大威力奠定了黑龙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压舱石”地位。如今,黑龙江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绿色食品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科技显威,使曾经步履沉重的“老字号”重振雄风。

富于创新精神的龙江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老工业基地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中国一重、哈电集团等众多企业成长为行业巨人,占领了国际制高点,拥有了国际话语权。

科技创新,为“新字号”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据省科技厅统计,“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获国家科技奖励64项,其中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5年至今,黑龙江启动实施了两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全省新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超过4万家,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932家。2020年黑龙江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比2015年增长112%;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同比增长54%。全球最大移动安全引擎供应商安天科技,在威胁检测防御技术领域独领风骚。

“十四五”时期,黑龙江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突破”确定为重点目标。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可获1000万元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最高可获600万元补助,首次通过认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可获最高50万元奖励……一系列政策加持,科技创新,正释放出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奋进的黑龙江,正阔步走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