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一院门诊大楼新旧对比照片。
哈医大二院急诊科主任邓颖教授和全科医疗科主任姜礼红教授在床边为村民进行用药指导。
黑龙江省医院互联网医院,出诊医生线上接诊回复患者。
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拥有黑龙江最大的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室。
我省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救治新冠病毒患者。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峰摄
2003年省医疗系统成立防非典队伍。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峰摄
武汉抗疫黑龙江省援鄂医疗队。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峰摄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运用5G技术远程同时对三家医院进行支架植入手术指导的现场。
采取措施后出生的大骨节病患者后代。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彤 霍营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每次疫情来袭,广大的医务人员一直都是勇挑重担、冲锋在前、默默奉献,彰显了医者的大爱本色和优秀品质。
曾几何时,“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百姓难言的“痛点”。近年来,围绕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目标,黑龙江省卫健委积极开展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取得良好成效。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通过国家儿童、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共建项目建设,提升我省儿童疑难危重复杂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诊疗能力;推动实现“区域分开”,着力解决群众异地就医问题;提高三级医院医疗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各地诊疗能力均等化。
体验型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推进“看病不求人”行动,服务能力再提升;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实施“医疗助老暖心九条”,医疗助老再推进;推进实现诊间结算等多种支付方式,便民服务再升级。
创新型医疗服务结构逐步形成。创新诊疗模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升诊疗效率,推进日间手术、日间治疗和延时服务,惠及更多患者;延伸医疗服务,对接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需求;持续推进互联网建设,优质医疗资源高效下沉基层。
实战型疫情救治体系日益健全。强化医疗机构哨点作用,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全省可转换收治能力、重症救治能力双达标。
人民对基层医疗卫生的需要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用3年时间完成了为乡镇卫生院招聘3000名大学生工作,积极推动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2019年以来共有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标准、280家达省级标准。截至2019年底,已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覆盖所有县(市、区),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工作,慢病签约病种提高到18种,实现了应签尽签。
我省曾是地方病重病区,数十年前,龙江人民曾饱受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的严重摧残。几十年来,通过全省地方病战线上的防治人员同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与地方病危害进行的艰苦奋斗,改变了病区面貌,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昔日疫病横行民不聊生,而今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十三五”期末全省实现了大骨节病、克山病基本消除,饮水型氟中毒基本控制,碘缺乏病巩固消除成果的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作为、科学部署,多措并举,利用3年时间推进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打赢了地方病脱贫攻坚战,保障了龙江人民健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