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爬冰卧雪老林区 今朝转型焕新颜

伊春市区鸟瞰。

上世纪80年代的伊春区北大桥。王志富摄

伊春北大桥新貌。

林业工人采用新技术促进红松矮化结实。

上世纪70年代的伊春市。王志富摄

如今的伊春市街景。

森林康养度假景区。

伊春市区鸟瞰。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贾红路

伊春,坐落小兴安岭腹地,是我国开发最早、也是停伐最早的重点国有林区。

1948年,伊春林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林业三师7000多官兵同以马永顺为代表的林区开发建设者爬冰卧雪、战天斗地,为支援国家建设累计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木材产量占全国国有林区的五分之一。

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转,伊春在2000年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后,大幅调减木材产量,推动林区转折与变革:2011年停止了森林主伐;2013年,伊春在全国率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近年来,伊春奋力开启转型发展新篇章,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度过停伐阵痛,涅槃重生。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亿元增加到295.2亿元。停伐后,伊春森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实现了森林资源活立木总蓄积、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被率同步增长。东北抗联精神和林区开发建设者凝结而成的红松精神、马永顺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林区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伊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积极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伊春市确立了“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蹄疾步稳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林区体制机制发生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变革。统筹推进“大转型、大改革”,2018年10月,黑龙江伊春森工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创新实行“省属市管”体制,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政企合一”体制彻底终结,形成“一市五县四区”新格局。地方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建立了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满意度和变化感知度指标连续两年全省最佳。

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31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居全省之首,关闭4个狩猎场,连续17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内23宗采矿权、探矿权全部退出。加大更新造林力度,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3.8%。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城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38.9%、30.7%。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96.6%,6个县区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成功承办第二届全省旅发大会,实施旅游强市三年行动,“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全面叫响,获得“中国最受关注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森林食品、林都北药全产业链发展,建成各类种养基地280个、药材种改基地97个,龙头企业达60余家,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5%。打造建龙西钢智能化、绿色化工厂,5G智能天车项目成为全省首个“5G+工业互联网”商用项目。鹿鸣矿业成长为产值和利税均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哈伊高铁开工建设,伊汤公路建成通车,汤嘉公路加快建设,林都机场改扩建基本完成。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公共财政民生领域支出比重提高至8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千方百计稳就业,妥善安置停伐后林业富余职工8.1万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住房提租补贴兑现、涉军退役人员安置就业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两次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国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