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建 探索新模式 守护黑土地

□文/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涛 摄/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树江

他是田间地头上不倦的“探索者”,他是保护性耕作的“推广者”,他是耕耘在黑土地上的“守护者”。

多年来,他在实践中致力探索黑土地保护,为黑土地加“油”。

他就是北大荒集团二九一农场农业生产部副部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专家组成员陈国建。

不断探求 在实验摸索中守护黑土地

日前,陈国建带着记者来到二九一农场的大豆品种试验田。

这里绿油油的豆苗正健壮生长。

他边指边跟记者说,右边是用“秸秆全量还田+深松整地”模式种植的大豆,由于采用秸秆覆盖方式,地上还有大量的秸秆茬。左边是采用机械翻埋秸秆的翻耕方法种植的大豆,地上能少量看见秸秆茬。

陈国建从车上取下小铁锹,在右边的地里挖了30厘米左右,他说:“你看,这是深松过的土地,比较疏松,没有板结。”

随后, 他又带着记者来到左边的土地,又挖到30厘米。“你看,这没有深松过的土地下面就有一层硬硬的犁底层,很板结。这就是机械长期翻耕和碾压的结果。根须很难扎到地下,水下渗透也困难。”他说,“根深则叶茂,根不深,以后植物生长肯定要受影响。”

陈国建对黑土地的爱是执着的、深沉的。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对黑土地的保护。2009年春季,农场遭受风灾,有的地块垄台被大风刮平,苗被刮没,耕层变薄,土壤损失的同时减产严重。而附近有林带的土壤因为有植被覆盖,土壤损失就很小。后来,他又了解到有些地方水土流失造成的水蚀沟,最深能有三四层楼高,祼露的农田坡岗地的水蚀沟逐年加宽加深,这让陈国建非常震惊。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不治理,以后地力会越来越下降。在实践中他发现,地表裸露是造成黑土流失、地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他开始不断查阅资料,种试验地,做大量栽培、耕作试验,与专家、农户、农资经销商广泛交流。在不断追寻探索中,他找到了解决地表裸露问题的途径:秸秆覆盖。地表祼露,在干燥时大风会刮走细小的土壤颗粒,出现风蚀;下雨时雨滴冲击土壤飞溅出土壤颗粒,这些土粒封堵地表孔隙阻挡雨水下渗,造成30~50%以上的雨水没有机会渗入地下而形成地下径流。没有秸秆覆盖遮风挡雨,地表径流裹携着土壤向下游流失,冲出水蚀沟,宝贵的雨水和土壤流入江海,造成水土流失。

2014年,他在国外考察中又发现,很多国家用秸秆覆盖还田进行种植。慢慢地,他和同事们在实验中总结出适合本地的秸秆覆盖模式,秸秆30%覆盖能够解决黑土地流失的问题和增加地力的问题。他和基层的同事们逐渐在二九一农场进行推广实践。

2016年,二九一农场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推广此项技术。为了让与会人员更加直观地看到深松与翻地作物根系分布对比情况,陈国建和技术团队事先在地里挖好剖面,并现场讲解技术要领。靠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渗透能力和库容量。“秸秆全量还田+深松整地”模式很快推广到5.8万亩,提升了地力和土地的抗旱涝能力。

2017年,他应邀加入了黑龙江农垦保护性耕作专家组,参与了松嫩平原生态脆弱区耕地地力恢复的试点工作,与技术团队共同制定了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之后,他参考国内外技术资料和成功经验,精心制作了“保护性耕作相关内容”PPT,成为省内“保护性耕作”研究方面的一部生动教材。

持续答疑 在培训指导中守护黑土地

当被问到这九年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陈国建很感慨:“新模式前途是光明的。但推行起来很不容易。最大的感触是种植户的不理解、不认同和各种质疑。在推广时,要不断化解各种问题。”

采用秸秆覆盖模式种植,地上会有凌乱的秸秆茬,外观不好看。当年,一个种植户要租地。看到地上还有秸秆茬,很不满意,他认为是地没有清理干净,作业质量不合格。后来,管理区的干管人员多次劝说解释,甚至保证如果这个地年底收成比其他地少,少多少就给他补偿多少,他才同意种这块地。结果秋收时产量很好,等到第二年,就又来这里租地,他知道这些秸秆不影响产量。

陈国建说,任何耕作和栽培技术都有优点和缺点,秸秆覆盖技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这项技术在推广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要解决观念问题,只有让更多的人明白秸秆覆盖是增产和保护土壤兼顾的好措施,才能够复制和推广;二是必须更换新机械,引进新机械,才能实现保护性耕作;三是要有严格的操作标准,品种、控制倒伏、收获、秸秆抛撒、深松耙地等各个环节都要高标准,才能实现保苗率高、长势均匀。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看,保护性耕作可以防止黑土地流失,利国利民。” 陈国建说。

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也迎来了收获。二九一农场二十六作业站1.1万亩旱田连续多年秸秆覆盖,2019年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22%,玉米产量从过去亩产67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公斤,最高达到980公斤,5号地1800亩示范区已经列为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长期监测点。这为解决黑土层变薄、实现“藏粮于地”探索了新的途径。

多方推广 在应用实践中守护黑土地

常用的农药配方和药性药理,他熟记于心;各种植保技术和科技知识,他信手拈来。他被种植户形象地称为农业技术的“活字典”。

从事农业工作36年,他从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成长为一位受种植户尊重的农业专家。

1966年出生的陈国建自2009年担任农业生产部副部长以来,他义务为种植户开办田间培训百余场,田间指导上千次。为方便种植户咨询,他常年坚持手机24小时不关机。农忙时,从早上3点到晚上10点多每天电话不断。

在陈国建的心里有一个标杆,那就是已故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陈国建不仅经常看徐老的技术资料,还身体力行地传承着老一辈科研技术工作者务实、奉献的工作作风。

他和同事们根据稻农浅水搅浆的经验,经过试验创新总结出水田秸秆还田“花搭水”搅浆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户的漂稻茬、捞稻茬以及秸秆腐解产生的有毒气体危害问题。东北秸秆联盟、吉林松原市、佳木斯市等地也高度重视这项成果,纷纷请他讲课或派人到二九一农场参观学习。

陈国建还引导种植户大力实施农业“三减”行动,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二九一农场第一作业站李进凯种植水稻240亩,采用此方法后,土地肥沃了,每亩施肥量从过去46.7公斤下降到38.3公斤,产量连年660公斤/亩以上。

2017年,陈国建向有机稻示范地块推荐施用一种经过有机认证的生物固氮菌肥,使有机稻长势十分喜人,产量比以往提高了25%;为了防治有机稻田内的杂草,他主持生物菌控草试验项目,探索新的节本增产技术。

陈国建把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黑土地,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为了黑土地金秋的收获,他在不断探索实验中默默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