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克作品《纪念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系列N5》
牟克作品《烟花(局部)》
牟克作品《气流与物象之间的对话N7》
牟克作品《气流与物象之间的对话N13》
□陆少平
他就如同夏加尔画中的飞升而漂浮的人物,在自由翱翔,并用哈勃望远镜在高处或者更高处洞悉宇宙奥秘和回望我们身处的星球。他的画走向他画室内收藏的“显微镜看世界”的祖拉布的画的对面——极尽远的极致,去表现世界的真相。
一个画家,最终的评价是要回到画作本身。
6月底的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位于哈尔滨市群力第五大道955号的见素抱朴美术馆青年油画家牟克的工作室。在他的工作室内,靠墙摆放着他的十余幅已经完成的油画作品,而吸引我们眼球的不仅是那些巨幅的斑斓的画作,还有那件未完成之作——颜色还没有尽情涂抹上去,情节尚未展开,画布上面还留存很粗黑的拉线。这天,他画到凌晨4点,似乎没有一丝困意。
立在窗下和门边的两幅相对的花卉“巨作”里的花瓣就要溢出画框,这两幅画色彩艳丽,仿佛用显微镜看花朵,那样的“写真”入微,与所有牟克的画作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这是他收藏的俄罗斯联邦艺术学院院长采列杰列·祖拉布的作品。
牟克与所有我见过的油画家都不一样,平头,话语不多,语调舒缓,沉稳,外表并不自带所谓的艺术家气质。
这画的是什么?宽三米,高一米八的画布上,所见之处都是颜料,都是色与色块的铺陈:勾兑、融合、拉抻、涂抹、堆砌、糅杂……没有首尾相顾,没有互相追逐,更没有迂回和呼应,甚至没有“构图”……且慢,站在牟克的画前,这世界是如此模糊,无法将你看清楚,就像这世界没有标准答案一样。但是,这世界云蒸霞蔚地存在,那里面有气韵的流动,既温韵雅致,又气势磅礴。看过牟克油画的人在其中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掩映的河流,看到了流云,看到了雾霭,看到了影影绰绰的群山,看到了甚至无法看见的村落,甚至有人窥见了复杂的充满了矛盾的内心世界……
航天英雄杨利伟看了牟克的画后认真地说,你画的景象就是我在太空中所看到的。
这是哪里?这就是牟克看世界的视角。
虽然刚刚四十岁,但是牟克经历的丰富确是超出了他的同龄人,其成就斐然:2013年国家公派赴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高级访问学者。之后,进入萨拉霍夫工作室进行艺术创作。2014年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授予他俄艺术科学院乌特金奖。2015年牟克受国家公派赴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俄留学期间,他的画作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七次世界艺术展。2015年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授予牟克“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2017年,牟克在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举办了《丝路丹途》个人油画作品展,并以《气流与物象之间的对话》和《纪念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两个系列作品,被授予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外籍教授”,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及俄罗斯美术家协会金质奖章,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授予其中俄艺术交流贡献奖,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授予牟克杰出在俄留学成就奖……
履历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并获得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授予的造型与装饰应用艺术和建筑学博士学位、国家公派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高级研究访问学者的牟克,目前的身份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美术学院教授并担任副院长。画画仍是他心之所系,对俄的文化艺术领域交流是他的日常工作,他的理想是在哈尔滨建立起中俄文化艺术产业园区。
花时间探索,花心思琢磨。而说到过往,牟克语言极简,仿佛那一页已经翻篇,然而翻不过去的是光环背后对现代艺术追求的深深脚印——从画人物起步、大风景、内心世界对应的映射、西画中弥漫的中国艺术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牟克的绘画技法,他现在作画基本上不用画笔,差不多“清一色”用画刀,“刀尖上的舞蹈”,即使画中最婉转细腻的部分也都由画刀完成。对绘画技法和材料语言上的探索至今令牟克着迷,他笑着说,他曾用蛋黄乳液还原过古老的水性“坦培拉”与油彩混合技法。
牟克念念不忘的是在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两个引路人,这两个老师都在牟克的画作和艺术追求上留下了印记。一个是南京师范大学读研时候的导师吴维佳,另一个是他的俄罗斯老师萨拉霍夫。吴维佳让他看《符号学》,当时不理解,而现在牟克会在画作中一些所谓的留白处埋下俄文字母——那些个取代明暗关系的关键词。而萨拉霍夫的教育是“艺术应该自由,画有意思的画”。
看完牟克的画,我们已然找到了他看待世界与表现世界的视角,他在哪儿?他就如同夏加尔画中的飞升而漂浮的人物,在自由翱翔,并用哈勃望远镜在高处或者更高处洞悉宇宙奥秘和回望我们身处的星球。他的画走向他画室内收藏的“显微镜看世界”的祖拉布的画的对面——极尽远的极致,去表现世界的真相。
激情和热爱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件事,然而,在艺术上的尝试和追求,却能使其延续并乐在其中。让我们祝福牟克,在艺术之路上行走的个体,永远迸发激情和热爱,并奉献出更多元更丰厚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