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河”畔 网鱼虾

用搬撑子网鱼。

□许敬山

汤原县城南行15公里,有一座百年古镇叫“竹帘镇”。长长的松花江横亘在古镇前,滔滔的江水从门前东流而过,也不知这样日复一日地流淌了多少年。

我就曾在这座依山傍水的鱼米之乡竹帘古镇度过了我快乐的童年时光。冬天在封冻的江面上打跐溜滑、抽冰尜,跟在大人的后面拉着爬犁去到江对岸的南山上砍柴;夏天在江水里洗澡,在“红卫河”里捕鱼。

“红卫河”就在镇西1公里处。在上世纪,这条河上用一块块儿花岗石垒砌了一座长长的石拱桥,连接着东西村落。两侧的桥头桩上石刻着“红卫桥”,后来人们便管这条小河叫“红卫河”。

我们这群小孩子尤为喜欢这座石拱桥。夏天,河水流急,我们便把衣服脱下来放在桥基的桥孔里面,下到河水里,一个猛子扎进去,就能漂到很远。这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开始比赛,看谁扎得更远,看谁在河水里闷的时间最长。

“红卫河”河水是从汤旺河流淌过来的一条小支流,在这里汇聚到松花江。因此有从松花江顶水而来的各种江鱼,也有从小兴安岭山区顺汤旺河水流下来的河石榴、柳根儿和山鲶鱼等冷水鱼。涨水的时候,石拱桥两侧的桥孔便成为两侧回流的水洞,这里的水面相对平静,鱼儿也就比较多,我们便顺着石头缝隙摸鱼。想想这些有趣的事,一晃儿已逝去了几十年。

玉米刚出红缨的时节,是河水最为汹涌的时候。男人们便会嘱咐各自的婆娘照顾好自家孩子们,千万不要来“红卫河”里洗澡、摸鱼。我生性胆儿小,除了来这里洗澡外,就是跟在撒网人的后面,帮他们捡捡鱼或是来看热闹。

在这里还有一种很古老的捕鱼方式,那就是用搬撑子网鱼,是一种像大筛子一样的物件,用来网穿钉子、胡罗子,将搬撑子的中间放一块儿豆饼,之后把搬撑子网放入河水中,过上半个小时光景,抬起搬撑子网,里面满是活蹦乱跳的各种小鱼儿和虾米。

看到别人用搬撑子网鱼很方便,于是我就不再给人捡鱼了。便和弟弟一起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搬撑子。先将两根竹杆交叉绑好,并做成环形,再将一块旧纱窗的四角分别绑在竹杆上,最后再找一根长木杆做挑杆。这样,一个简单的搬撑子网就做好了。

可是还差鱼饵呀,没有鱼食也不行啊。这时便想起了生产队。原来队里的牲口棚里有炒熟喂马用的豆饼,我们便于夜间跳进生产队院墙,趁更夫睡着偷出来一块儿豆饼。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心想这香香的熟豆饼鱼儿肯定喜欢吃呀。

一切准备就绪。我背着撑子,弟弟扛着挑杆,几个妹妹跟在后面,便径直奔向镇西的“红卫河”。

选在一处平稳的水面,河水不深也不浅,这样的平稳水面鱼儿在此栖息,同时也不会将豆饼冲走。于是便将这块豆饼放在撑子中间,用细铁丝绑好,用挑杆挑起撑子,轻轻地放在河水里,我们便坐在岸边上静静地等待了。

这种搬撑子网只能捕捞小鱼虾,像穿钉子、胡罗子等等,但是每次网到最多的还是泥鳅鱼。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里,不管啥鱼了,只要能捕到鱼儿就行。

搬撑子放进河里,约有半个小时左右就能看到放撑子的水面上有鱼儿游动的涟漪,涟漪波纹越大,说明鱼儿就越多,这时就该立刻起网了,以免等鱼吃饱就该跑掉了。起撑子时讲究“一轻二快”,“轻”就是轻手轻脚,不能有声响;“快”就是要速度快,使搬撑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离开水面。

于是,我便双手紧握搬杆儿稳稳地站在岸边,将半拉身子伸进水面,用力将撑子搬到了岸上,这些贪吃的鱼儿便是我们今天的胜利成果了。

现在想想,我是在搬着撑子杆、相伴着江河水一起玩大的!

网鱼时,我们中午几乎都是不回家吃饭的,在岸上挖个地坑,放些干柴禾,点燃后上面放个小铝盆,舀些江水架在上面,将网来的小杂鱼和盐巴放里一起煮,来个江水炖江鱼,不一会儿功夫,鱼香味儿便煮出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还很馋呢。那个年代里没有味素、也没有鸡精,顶多也就是放些野菜和咸盐,吃着无比的香。已经多少年没有吃到那么香的“水煮鱼”了,现在回想可能是那时肚里空,总是挨饿的缘故吧。我记得每次都吃到舌头舔到盆子底,吃得那是干干净净。

尝到了使用搬撑子网鱼的甜头,我们便在之后的每个礼拜天、放暑假时都跑到石拱桥下捕鱼,有时也到松花江边下网。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很拮据,我家人口众多尤为困难。看着妈妈把我们捕到的小鱼儿炖得喷香,端到饭桌上,全家人围在一起秃噜秃噜地喝着鱼汤,狼吞虎咽地吃着鱼,心里的这份成就感真是难以言表。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在汤原县城生活了15个春秋。

几天前,我到竹帘镇下乡,路过这条“红卫河”,可这座标志性的竹帘建筑石拱桥已然被一座新修的水泥桥所替代,那座石拱桥的旧时代已然不在了。真的好想再回到从前,回到桥下的搬撑子的那段捕鱼时光。

本稿图片为本报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