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哈尔滨

□原慧婷

“赠予我亲爱的哈尔滨同乡。瓦连金娜·哈连科,2014年5月23日于鄂木斯克市”。这是一位名叫瓦连金娜的鄂木斯克老人,在自己创作的《现在我在西伯利亚生活》小诗集内页上写给我的赠言。而我今天要讲的故事,就从这位八十多岁的鄂木斯克老妇人开始。

2014年5月23日,我们一行来到俄罗斯鄂木斯克州访问,结识了瓦连金娜等一群特别的鄂木斯克老人。他们跟随父辈在哈尔滨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回国。可以说,他们参与并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国际化都市的发展历史,并为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今在鄂木斯克州,同瓦连金娜一样有着旅居哈尔滨经历的老人总计有150位,他们自称是“鄂木斯克哈尔滨人”,将哈尔滨亲切地称作“故乡”。

鄂木斯克哈尔滨老人们按照俄罗斯民族的习俗,用面包和盐热情地欢迎了我们,还为我们制作了满满一桌可口美味的点心和馅饼。席间,他们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在哈尔滨生活的难忘点滴,回忆了那段艰苦岁月里当地居民给予他们的无私关怀和帮助,询问了当年的炮队街(今通江街)、“神树”(今友谊宫正门前的古树)是否依然还在。讲到动情处,老人们用汉语哼唱起了不为我们所知的那个年代的老歌,悠扬的歌声承载着老人们对哈尔滨的深深眷恋和浓浓思念。

怀揣着思乡之情,鄂木斯克哈尔滨老人们自发成立了鄂木斯克哈尔滨侨民社团,并且在个人收藏的当年旅居哈尔滨时期的相关物品、纪念品、老旧照片,以及保存的老哈尔滨相关资料基础上自筹建立了“教育博物馆”,部分展品曾在第17届哈洽会期间展出。2007年,应哈尔滨市政府邀请,包括瓦连金娜老人在内的鄂木斯克哈尔滨侨民社团的部分代表,时隔半个多世纪再次回到了令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哈尔滨,寻找当年生活的足迹。

2006年第17届哈洽会期间,作为哈洽会实习生的我和我的同学们,曾在展会现场参观教育博物馆的专题展览。那时的我怎样也不会想到,多年后的今天,能够有幸与这些鄂木斯克哈尔滨老人们面对面地交流。

同鄂木斯克哈尔滨老人们临别之际,瓦连金娜老人在她赠予我的小诗集内页,写下了本文开头提及的那句简短赠言。当看到她那布满岁月痕迹的脸颊,长满纹的双手,因激动而颤抖的笔迹,还有她那悄悄划过脸庞,滴落在诗集内页的泪珠,我觉得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耳畔回响的只有那颗对哈尔滨无比眷恋的心依然强有力跳动的声音。虽然我努力不让别人看出自己内心情绪的波动,可泪水还是模糊了视线……

当泪水浸湿我眼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鄂木斯克哈尔滨老人们对旅居哈尔滨岁月的深深眷恋。

谨以此文,献给那150位鄂木斯克哈尔滨老人们,以及那些居住在俄罗斯其他地区,曾旅居中国的俄罗斯侨民。

(本文作者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