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 黑夜里的火种

电影《1921》海报

□周穆洁

电影开篇是一只眼睛——陈独秀的眼睛。借着这只眼睛,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内忧外患的中国。

陈独秀就是在这样的忧虑愤懑之中出场的,刚走出狱门的他,半弯着腰肩膀是垮的,这个姿态震撼了我,演员陈坤肯定是做过功课的,这个体态太传神了,表现的正是陈独秀对过去的愤怒,对现状的失望,对未来的无助。虽然清政府推翻了,中国又该往何处去呢?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忧愁,身边仿佛是无边的黑夜,所有人在期盼黎明到来。

《1921》展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黄建新导演以更全面的视角在时间上横向展开,展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状,那是处于混乱状态中的中国与同样不平静的世界,大上海的喧嚷,租界的欢笑,青年们的努力与青春,苦难的人民与国家,各国势力的政治角力,各方势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寻理想的道路。正因这精彩纷呈的多视角呈现,让我们看到时代的复杂性,也得以展现了租界内一场精彩的飙车追逐戏份,没想到在没有几辆车的年代,依然可以拍出斗智斗勇令人拍案叫绝的飙车戏份。

另外,导演对于场面的调度、镜头的明暗变化、色调的选取都比较考究,烟雨濛濛南湖上的一只红船,王会悟坐在船头,无论是色调还是光影都有无法言喻的美;会议结束后的云开雾散暗示光明终将降临,忙碌整晚的李达爬上屋顶拥抱灿烂朝阳,少年毛泽东的奔跑坚定又充满乐观与朝气,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与繁华耀眼的上海滩相映成趣,形成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

与展现宏大时代对应的是,对中共一大代表人物在纵深方面的挖掘,在角色塑造上可圈可点。首先是群戏很精彩,有些人戏份不多,却恰到好处,比如黄金荣那执著伸出的手,想要与外国人握手却只能锤在桌子上;老先生何叔衡一贯斯文,却在军阀烧书时少有地愤怒了,毛泽东劝他去上海参加第一次代表大会,他才息了怒火,却说:那我也要买书。身后是毛泽东略显调皮的笑。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分别心有不舍,却只能一个挥手,一个转头离去……电影中对李达与王会悟这对革命夫妻的塑造更为立体,两个人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甜蜜与烟火气息,可是穿插在这生活气息中的是会议的筹备、选址、组织、议程,直至一大的成功召开,他们的感情尊重、平等、爱重,是我夹给你第一口菜,是在天台上对于未来的畅想,是对革命的共同信念,他们是真正的革命同志,也是伉俪情深。

当然,最华彩的部分还是青年们的出场,笑着也严肃着的李达,沉稳细心的王会悟,与同学辩论对赌的毛泽东,只有17岁的邓小平,青春激扬的刘仁静,热情圆滑的张国焘……他们都太年轻了,世界正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可是他们也迅速成熟起来,因为要参加到创建一个更美好世界这项艰巨的工作中来,他们稚气未脱,同时也热情犀利,他们是半夜翻墙的少年,也是在会议上激烈辩论的党员,他们是新婚燕尔的亲密爱人,也是在天台上为民族未来而流泪的国人。他们都太可爱了,因为在这部片子中他们脱去了一切后人赋予的身份——革命家,英雄,斗士,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只是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有生离死别,有情绪有情感,他们有分歧有缺点,可是他们总是在努力朝前走去,辨别未来中国该走的道路,不只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他们为整个民族的未来而拼搏。他们并不知道是否真的能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他们有的只是想要这片土地与人民变得更幸福的决心。他们让我们真切感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意气。

他们让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那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想他们都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们在之后的人生中可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在那一刻,他们是因为共同的起点与理想、对国家的热爱走到一起的。

片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词:火种。李达与王会悟在天台上的一场戏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情绪缓慢推进,气氛与张力掌握得刚刚好。饰演李达的黄轩一直是我喜爱的演员,这部戏中他的表演收放自如。李达看着无边的暗夜说:“我们把日本的东西成堆地烧掉,划着火柴的时候,我发现火柴是日本制造的。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当时的我同样感到愤懑与绝望。看完片子,我想这群青年本身就是火种,他们爱国,爱自己的民族与这片土地,他们勇敢,敢于用笔杆对抗军阀的长枪,敢于开创新的局面,他们也有头脑,用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灌输的方式去思考中国该走的道路,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成为那颗火种,他们有热情,愿意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并随时准备着做出牺牲。

与开头相呼应的是,结尾也是一只眼睛,是杨开慧的眼睛,她被杀害的时候仅29岁,很痛惜她如花一般的年纪就已逝去,可也许就是因为他(她)们的牺牲,因为一代代青年人睁开了眼睛,看到了时代进步的方向,愿意为了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抗争直至牺牲,才有了胜利与自由,并推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我想这也是导演藉由这部片子展现青年的初心。任何时代,青年都是时代之光,是民族的火种,只要有青年,民族就永远不会失去方向。就像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开篇写下的那句话一样:“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我们才能成为自由的子民。”是因为无数青年甘愿把自己变成一颗颗火种,才在黑夜里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