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善 46年100万棵树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国军

这是一双令人难忘的大手:布满老茧的手掌硬得像鼓皮,干裂粗大的手指像一节节松枝,左手大拇指早已没了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留下两道“人”字形的深黑裂纹……正是这双大手,46年里栽活了上百万棵树木,让昔日的荒山秃岭染遍绿色。这双特别的大手,被作家姜孟之写进《一双手》一文,文章入选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大手的主人,便是伊春森工乌马河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乌马河林场分公司退休职工张英善。

今年65岁的张英善,把毕生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全部都投入到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当中,小兴安岭的一道道山岭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

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

1975年,张英善参加工作,成为乌马河森林经营所(现乌马河林场分公司)的一名营林工人。那时候造林实行“大帮哄”,吃“大锅饭”,成活率普遍不高。1980年,张英善向单位承包了近4公顷林地,成为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

春季开始造林时,张英善和妻子燕玉平把年幼的孩子寄养在亲属家,每天天刚亮就背着一两百斤重的树苗,走上十来里的山路,蹚过冰冷刺骨的小河,到山中栽树。山上土质坚硬,每刨一个穴都得使出浑身的力气。弯腰时间长了,腰疼得受不了,张英善就跪着栽树苗,一直干到天黑看不见了才往回走。

张英善栽树苗就像伺候刚出生的婴儿似的,一点点地捋根、扶正、培土、踩实……别人栽树都戴手套,可张英善从来不戴,他的理由很朴实: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石块,他都用手拣出来。为保证树苗不窝根,他都是用手将苗根送进土里。每栽一棵苗,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他每天栽一千多棵苗,双手就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时间久了,张英善的手指各关节都裂开了口子,血直往外流,钻心地疼,他左手拇指的指甲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脱落的。为了继续栽树,他在手上涂手油、贴胶布、用线缠,咬牙坚持。那一年,张英善夫妇只用了15天就栽了15000多棵树,比别人少用了20多天。经实地检查验收,造林合格率100%。

党员就要发挥带头作用

自此,张英善开始连年承包育林,并不断扩大承包面积。为了方便造林,他干脆在山上搭起临时帐篷,一年中有几个月就住在山里。这样一来虽然方便了造林,但吃饭却成了问题。特别是赶上防火期,不能生火,他就天天吃凉馒头、喝河沟水。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张英善栽的树苗成活率连年高达98%,比以往提高了一大半。

1984年,张英善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入党后,他栽树的热情更高了。也是在这一年,乌马河林业局全面推广国有林地分户经营承包,工人各包一块地,到人到户。张英善看到大家都抢着承包离家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林地,水湿地、高山角和离家远的林地没人愿意要,他率先表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条件好的林地包给大家,条件不好的都给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所里党员团员都主动承包了条件较差的林地。

张英善不但自己多栽树、栽好树,还主动帮助工友们造林,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就这样,工友们承包的林地树木成活率也逐渐攀升到90%以上。

300公顷林地归还国家

1984年,张英善响应国家号召,开办了乌马河林业局第一个家庭经营性林场。他承包了300公顷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顷。到1994年年末,他和妻子在300公顷造林地上栽了约100万棵树,经验收全部合格,成活率达到98%。有人曾粗略估算,这些树至少可创造3000万元效益。但张英善却和妻子决定:将这300公顷林地毫无保留地一次性归还给国家!面对个别人的不解,张英善说,植树造林是林业工人的本分,更是自己的平生志向,自己从没把栽树跟挣钱扯上关系,更何况,多少钱也换不来这100万棵树对生态的保护。

此后,张英善在大山里继续着他的栽树事业。2011年,张英善退休了,但是他造林的初心并没有消退。平日里,每周他都会进山义务开展护林、防火工作。春季,他会进山寻找林中空地,见缝插针地栽上一棵棵树苗;秋天,他会进山除草、整地、挖坑,为来年造林做准备。退休10年,张英善又累计义务植树8万余株。

党和国家始终记得这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育林功臣:张英善两次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进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7月初,刚从北京回到伊春,张英善就迫不及待地进了山,去看那一片片他亲手栽下的林木。他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树干,动情地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栽树。从栽下第一棵树起,到栽下100万棵树,让我过得无比充实。作为党员,我要为绿水青山再做贡献,只要我生命不息,就造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