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表述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徐奉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表述,即“两个结合论”,是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升华。

新表述基于“是什么”重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由毛泽东笔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命题的最早提出,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事实上,毛泽东对“本本”和“本本主义”的辨析,已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智慧之思。1943年,毛泽东针对数典忘祖现象,提出“三个结合论”,即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但后来出现话语传承“失踪”,“三个结合论”变成“一个结合论”,即党章中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或“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两个结合论”既继承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三个结合论”,不仅将其中的“历史”和“文化”维度加以整合,统一纳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框架内,而且还以两个结合的方式统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之根与思想之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表达更加系统、更加完整,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新表述基于“为什么”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两个结合论”是实践命题,也是理论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概括的“四个阶段”的“四大创造”,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实践探索,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两者在“大同”“民本”“辩证”等思想上桴鼓相应。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因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高度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中国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发逻辑。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何以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何以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何以开创、巩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

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结合成效的检验场。“两个结合论”拓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思想源泉与理论血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新表述基于“怎么样”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方法

践行“两个结合论”,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生版”变成“本土化的中国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使生发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中国沃土,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践行“两个结合论”,不能“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两个结合论”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辩证取舍、掇菁撷华的筛选功能,也说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简单复古,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版”变成“时代化的当代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使共产党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又展示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观。

践行“两个结合论”,既要把握中国实际,又要融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既要汲取曾经拷贝俄国经验、拿来苏联模式的教训,进行“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化”,又要将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既要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教条化等倾向,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不断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